第一節 技術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地質版)
永動機模型(圖略)
學生:人類社會發展迅速,無論是生活還是工農業生產都需要大量的能力支持,而現有的技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所以才要去發明這樣的技術。
老師:那么可以簡單的總結為這是人類社會的需要。但是這種技術最終未能成為現實,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它違反了自然規律,不符合自然界中的能量守恒定律。
老師:正確。原因同學們在物理學的學習中都研究過,“永動機”違反自然規律,在這里,我們說它不具備技術的自然屬性!那么同學們還能舉出違反技術自然屬性的例子嗎?下面分組討論。
(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古代的煉金術士試圖用化學的方法把其他的物質轉化為黃金,這是違反科學原理的,還有尋求長生藥的煉丹士!
學生:前段時間有人宣稱他有把水變成油的技術,這也是違反自然屬性的!
……
老師:很好!通過理解技術的自然屬性可以在生活中辨別那些騙人的偽科學。下面就由同學們總結一下什么叫自然屬性。
學生:技術是對客觀規律的應用,任何技術都必須符合自然規律,這就是技術的自然屬性。
老師:剛才講了很多違反技術自然屬性的例子,下面由同學們再舉出一些合理利用自然規律,符合自然屬性的技術事例。
(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利用植物生長規律和自然環境條件,建立立體生態農業體系。
學生:利用太陽能發電,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
學生:利用萬有引力使衛星能圍繞地球運動。
……
老師:剛才同學們舉的例子都很好的反映了技術的自然屬性。下面同學們再分析下面的圖片。
(投放黃河奔騰、蝗蟲飛舞、農田干旱的圖片資料)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們的國家一直承受著各種自然災難,黃河泛濫改道,有些地方被稱做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鬧蝗災,農田顆粒無收;干旱更是困擾著靠天吃飯的中國農民。然而這一切在新中國成立后都有了巨大改變。
(投放黃河水利工程、豐收農田、農田灌溉系統圖片)
同學們分析下,為什么解放前后我們國家有如此巨大變化呢?
(學生討論)
學生:我們科學技術發展了,可以有辦法阻止災害發生。
學生:人民是國家主人,自然災害受到高度關注。
學生: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減輕自然災害的愿望很迫切。
……
老師:解放前人們也期望好的生活,為什么這些問題無法解決呢?
學生:以前科學水平達不到!
學生:舊社會十分腐敗,災害得不到關注。
老師:很好!從這個巨大的反差我們可以看出,技術的產生、發展和應用要受社會條件的制約,并且,它是一種有目的的創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這就是技術的社會屬性。
同學們還能舉出體現技術社會屬性的技術案例嗎?
(學生討論)
學生:人體器官移植技術,可以延續病人生命。
老師:對,這種技術在科技水平達到后才出現,雖然病人一直都需要,但這是在以前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的。
學生:建立三峽水電站。
老師:這即可以滿足人們用電需要,還能減輕長江的水澇災害,滿足了社會的要求。
……
老師:同學們,剛才雖然是把技術的兩個屬性分開來說的,但是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它們都是同時具備兩個屬性。任何的技術都是同時具備這兩個屬性,缺一不可!也就是說任何技術既要符合自然規律,又要滿足社會需要,還要受到社會條件制約!
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探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