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技術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地質版)
技術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了解了技術的內涵,分析了技術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這些都為我們學習下面的技術課打下了基礎。希望同學們課下完成以下任務。課下作業:
1、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小問題,看能不能憑借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發明一些實用技術,把你的想法寫下來,為下面的學習做準備。
2、搜集資料(通過圖書館和網絡),查找符合(或違反)自然規律的技術事例,進行分析,寫出簡單的調查報告。
七、教學流程
1、導入:創設情景,由學生想象技術起源時的歷史場景。
2、老師提問,學生思考人類為了改變生活發明了哪些技術,這些技術都滿足了人們的什么需求,從而導出“技術的產生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需求和愿望促使人類發明新技術改變自己的生活”。
3、通過展示人類社會技術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讓學生理解“技術是伴隨人類勞動而產生的”,并進一步闡明技術的內涵。
4、通過永動機的例子,并由學生自己思考舉出類似的例子,說明技術自然屬性的意義所在,然后再由學生思考符合自然規律的、成功的技術實例,進而加深理解對自然屬性的理解;通過蝗災、干旱、澇災等自然災害的減少,說明技術社會屬性的意義。最后總結說明技術的兩個屬性缺一不可。
5、課堂小結,簡要總結所學內容——技術的起源、內涵和兩個屬性。
6、布置課下作業,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
八、教學參考
《技術與技術1教師用書》 地質出版社
《高中物理教科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 山東教育出版社
《高中歷史教科書》 岳麓版
九、對課堂效果的分析
1、技術分析:
⑴這是通用技術的第一節課,必須想辦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要展示大量生動的實例;還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己去發現、探討,由于是第一次接觸這類課程,老師必須對學生的討論、研究作好引導工作,避免走錯方向,從而形成好的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⑵通過案例引導出知識點,根據情況可以由學生概括,也可以由老師總結,這都需要分析不同知識點的特點。
⑶布置適當的課下任務,不在于強迫學生完成作業,而是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還可以為下面的學習埋下伏筆。
2、評價分析:
⑴通過這堂課,學生能夠提高學習通用技術課的興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⑵學生在技術的起源,技術的內涵與概念,技術的屬性等方面能作到基本理解和掌握,并能夠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
⑶學生能夠熟悉這門新的課程的學習思路和方式,不再有陌生感,從而消除對新事物的恐懼,降低學習時的緊張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