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教學設計
按年代梳理
按內容梳理 條理化
梳理角度 按產生的途徑梳理 規律性
按詞的構成方式梳理 系統化
文化現象 (流行文化沖擊傳統文化)
探究
新詞新語的未來:①成為常用詞收錄詞典
②詞義發生變化
③逐漸消亡
教學反思
對《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的探究,不僅有助于教師與學生溝通,激發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言的興趣,而且對正確引導學生了解語言現象、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很有幫助。 本節課,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梳理和探究。其中,知識梳理主要由學生完成,教師只點撥梳理的分類和角度。學生積極主動完成課下梳理,積累了很多新詞新語,并且能夠做出注解。課堂上的交流很有效果,達到資源共享。而探究部分,由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為主,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的意識。學生也能夠主動積極地思考探究新詞新語反映的文化現象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本節課,內容充實,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和諧 。
不足之處:教學設計的第三個環節難度太大,“文化”的概念本來就太大,太模糊,操作性不強,部分學生理解困難。導致教學超時,拖堂5分鐘。隨之,探究二,用時太少,學生沒有充分思考,教師就做出了結論。
通過本次備課、講課及聽課,我深刻體會到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是教學的關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學為主,教師的引導為輔助,才能真正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意識。另外,探究課不同于平時的閱讀賞析課,這個課堂更要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搜集整理資料,并學會合作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
附:學生搜集的新詞新語
1.社會生活類
知本家、rmb、dv、diy、邊緣化、性騷擾、漫游、下載、下課、灰領、玩轉、“421”、雙贏、soho一族、另類
2.休閑旅游類:
驢友、負離子、森林浴、綠色旅游、玩家、星級等。
3.商業類:
斷碼、量販店、仿建、車市、灰色市場、均價、擴銷、錯峰等。
4.社會生活類:
愿景、丁克家庭、貓膩、黑洞、磨合、地毯式、峰會、反超、跟進、缺位、西部文化等。
5.環保類:
綠色壁壘、石漠化、白色垃圾、斷流、環境科學、環境激素、空氣質量、藏羚羊
6.科技類:
液晶電腦、藍牙、ceo、cfo、黑客、生物芯片、干細胞、暗物質、背投電視、編程、波導、磁控、轉基因、納米、彩顯、失能武器、信息庫、環境武器、軍演、虐俘、閃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