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愛農》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1、理解文章的中心,學習魯迅先生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的手法。 2、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 3、解讀文本,深刻理會魯迅先生通過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命運,表現對革命的關注和思考。 【教學難點】1、范愛農悲劇與辛亥革命的關系。 2、范愛農和魯迅不同的人生命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概括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內容,分析作者所選取的中心事件。 2分析范愛農與辛亥革命的聯系,揭示愛農之死的社會根源。 一、導入新課 文章寫于1926年11月18日。適值北伐戰爭節節勝利,南方的革命高潮正在蓬勃興起。魯迅先生從北平來到廈門,在廈門大學的小閣樓上,魯迅寫下了這篇懷念亡友范愛農的散文。第二年3月,魯迅便來到了當時革命中心的廣州。 文章題目為《范愛農》,同學們在通讀全文之后,結合文章內容,給本文起一個更準確更具體的題目。 范愛農之死或范愛農之死因。 二、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在東京的客店里——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1、用精練的語句,概括本部分內容,分析其主要事件。這一部分寫“東京相識”。所寫的主要事件有二:①徐錫麟被殺②“同鄉會”爭執。2、分析①(②暫不分析說明),引文如下:大家接著就預測他將被極刑,家族將被連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紹興被殺的消息也傳來了,徐錫麟是被挖了心,給恩銘的親兵炒食凈盡。人心很憤怒。作者在此用了極為細致的筆觸,寫徐錫麟被殺,揭露封建統治者在政治上的“兇狠殘暴”。 三、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然而這意見后來似乎逐漸淡薄——“誰知道呢?你問她去。”)。 1、用精練的語句,概括本部分的內容,分析其主要事件。這部分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故鄉重逢”。相同的人生境遇,“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在冰釋前嫌這一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集中寫了引起誤會的兩次搖頭,可歸納為:①繡花鞋事件②讓座風波。2、請同學們思考,作者不惜筆墨來詳寫這兩件事,有何深意?揭示封建統治在思想上的根深蒂固,即使是革命者——范愛農、陳伯平、馬宗漢等也難脫其桎梏。四、分析文章的第三部分(到冬初——還怕要被禁止的)。1、用精練的語句,概括本部分內容,分析其主要事件。這部分的內容為“紹興共事”。主要事件是“報館案風波”。這部分是作者寫作的重點,文字最長,也更為含蓄隱晦。“報館案風波”是作者寫作本部分的中心事件,但作者只是借此來表現范愛農,并極具幽默諷刺意味地來寫辛亥革命的。而且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兩個角度(或兩條線索):①寫范愛農②寫辛亥革命。2、分析作者對范愛農的刻畫。①到冬初,我們的景況更拮據了,然而還喝酒,講笑話。忽然是武昌起義,接著是紹興光復。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老迅,我們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 在拮據的生活中,在苦悶的消沉中,忽然驚聞革命,一掃苦悶抑郁的愁懷,帶著“從來沒有見過的”“笑容”,連酒也不喝了,表現了愛農革命到來時的“興奮”。愛農是一個革命者,他對革命熱切地向往,革命成功了,他像孩子一樣興奮狂喜。 ②我被擺在師范學校校長的飯碗旁邊,王都督給了我校款二百元。愛農做監學,還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談閑天。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