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教學全案
生 非常成功。從第9段中可得知,有許多人受感動,甚至還因此愛上中國文學了。
師 很好,讀得很仔細。那梁先生是怎么做得這么成功的呢?大家不妨討論討論,我們也可以學學他的演講技巧嘛。
師 好,很熱烈,現在請同學們來各抒己見。
生 老師,我先來說。我認為他演講的最大特點就是“動情”,常言道,“要感動別人就得先感動自己”。梁先生在演講時不光在用他淵博的學識,還灌注了他的全部情感。最典型的是第8段講到《桃花扇》與杜甫的《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時的表現,忽喜忽悲,忽而痛哭流涕,忽而開懷大笑,極富感染力。他投入的程度,作者精確地用了一個詞——“大汗淋漓”來表現。
生 他的演講還很形象。首先,他在演講時還輔以動作、臉部表情,比如第8段里有句話:“他真是手之舞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其次,豐富生動的講解,如第5段在講《箜篌引》時竟能把短短十六個字講得如此感人。但是,老師,我對這一首詩和這一段內容還是不大明白,能給我們仔細再講講嗎?
師 很好,這位同學能主動質疑,我們在學習上就得有這樣的精神,要主動探索。《箜篌引》出自漢樂府詩,這四句詞表面看來簡單,卻隱藏著一個悲烈的故事:有一天清晨,一個名叫霍里子高的朝鮮水兵(當時朝鮮隸屬中國疆域)正在湍急的河面上撐船巡邏,突然看見一個白首狂夫(不知他是天生白首還是老來白頭,是生性狷狂還是因酒而狂),披發提壺(想必是酒壺),撲入亂流急水中,想要游渡過河。他的妻子尾追而至,想制止已經來不及了,她的丈夫、那個白首狂夫被急流卷走了……隨后,這位妻子,不知從何處取來一張箜篌,坐在河邊,望著奔流的河水,邊彈邊反復唱道: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將奈公何?……其聲哀切凄愴,一曲終罷,這位至情至性的妻子,竟然抱著箜篌投身河中,隨著流水陪伴丈夫去了……霍里子高回家后,把他親眼目睹的這一幕告訴了他的妻子麗玉。麗玉聽后,哀傷不已,于是也取出箜篌,援引故事中所蘊涵的悲情,緩緩彈奏出充溢心頭的切切哀聲。凡是聽到麗玉彈奏這首曲子的人,莫不墜淚飲泣。
梁先生朗讀時是怎么把這短短十六字讀出悲烈的感情的呢?
生 老師,我認為朗讀主要靠語速(節奏)、語調、重音三方面來傳達詩文的情感。第一句帶有懇求語氣,語調稍高,節奏緊促,重音落在“無”上,體現事發時的緊張及妻子的恐慌;第二句則帶有沮喪的感情,語調低沉,節奏緩慢,重音落在“竟”上,體現事發后妻子不敢相信或不愿相信的心情;三、四兩句則應一字一頓,表現丈夫淹死后妻子悲痛絕望的心情,特別是“奈”“何”兩字還應拉長尾音,表現妻子悲痛欲絕、呼天搶地的心情。
師 很好,哪位同學來朗讀一下,與梁先生一較短長?
師 好,讀出味道來了,很感謝這位同學的表演。再看看梁先生演講還有什么獨到之處?
生 他的演講很幽默率真,自然不造作,很有個性。比如開頭謙遜而又自負的自我介紹就很個性化,而第7段記不起下文時,也不裝腔作勢,用手指敲頭的動作細節就體現出率真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