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導學案(精選15篇)
《雨巷》導學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意象把握意境。
2.體會“丁香姑娘”的象征義
(一)教學難點、重點
1.學習象征的用法
2.體會本文的象征意義
(二)教學方式:感悟法、朗讀法、啟發式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預習要求:熟讀課文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1.通過朗讀來細細品味本文
2.通過細節進一步體驗感知
二、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談談你對這首詩的感受。
(二)聽錄音,再談談你的感覺。
(三)放背景音樂,共同朗讀體會。
我們感覺到這首詩很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我們被這種感覺控制住了。
這首詩很美。為什么讓人難受的詩也美呢?我們還能舉出曾讓我們難受過,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動過的人、事和作品嗎?對。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讓人感傷、感悟的東西有時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無限豐富的。
(三)由意象體驗意境
我們體驗到了這首詩的低沉、哀怨和無奈。我們也認定了這首詩是美的。那么,我們的感覺和體驗是如何獲得的?我們為什么認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頹圮的籬墻……(由這些意象,結合本詩說一段話)
他很孤獨,也很寂寞,在綿綿的細雨中,“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這樣陰郁而孤寂的環境里,他心里懷著一點朦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被詩人賦予了美麗而又愁苦的色彩。她雖然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內心充滿了“冷漠”“凄清”和“惆悵”。她和詩人一樣,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無言,“像夢一般地”從自己身邊飄過去了,走盡了這寂寥的雨巷。
在詩中,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獨立,但卻使我們覺得形象之間有著某種聯系,共同具有某些東西。形象構成了一種特殊關系。 在這朦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說什么?
有人說,《雨巷》是詩人用美好的“想象”來掩蓋丑惡的“真實”的“自我解脫”,是“用一些皂泡般的華美的幻象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間律美外,“在內容上并無可取之處”。
有人說,這詩如中國的水墨寫意,只盡情地渲染情感,發散著自己憂愁與迷惘,“我喜歡你彷徨中的美麗,我銘骨你遺憾時的憂傷”。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1.對意境的解析,自己體會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關知識、
二、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對江南雨巷有著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梅雨季節,江南的小巷寂靜、幽深、濕潤,小巷兩邊是寂寞人家,間或有人匆匆走過。這一背景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給人豐富的想像空間。
2.油紙傘。這是件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這一方面避免喧賓奪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油紙傘本身具有復古、懷舊的特點,和幽深寂靜的江南小巷相遇,飄著寂寥的雨,整個情景平添一份冷靜、凄清氛圍
3.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兩字。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系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丁香花開在暮春時節,花的形狀象結,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雨巷》中寫“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詩李璟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 浣溪沙》)全詞是: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李商隱有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三)寫作背景
“我”為什么會這樣哀怨?為什么會產生這樣低調的情感呢? 有句俗語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樣一個人呢?了解了詩人,能更好地理解詩作。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并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竹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來在詩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則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這里我們確實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訴和自白里,我們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 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詩句里流動。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著“欺騙”。人們讀了《雨巷》,并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四)象征主義
象征主義(symbolism)是十九世紀末期流行于歐洲(主要是法國)的藝術思潮。它的產生是對印象派藝術和寫實主義所標榜的原則的反動,企圖用視覺形象表達神秘和隱蔽的感覺。象征主義思潮創造了新的語言,開辟了表現的新途徑。這種象征語言可稱為「情緒的象征」,即通過細致復雜的一剎那感覺,來探測心靈深處最隱蔽的內容。在象征主義藝術家看來,可視的世界和不可視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無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應和溝通的。因此,這類象征不論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語言,都是非常蒙膿和難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傾向。
這種藝術流派于“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大量利用象征主義方法寫詩是李金發。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接受了法國象征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說;本詩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運用象征手法,使詩的意境深邃、豐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的象征他的象征意義會有哪些呢?
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這樣就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變成了含著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丁香一樣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它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的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
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雨巷》中那個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象的結晶,是真實與想象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戴望舒說:“詩是由真實經過想象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象。”(《詩論零札》十三)我們說《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鑒于古典詩詞,又超越于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歸納]朱自清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找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情深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征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的去處。
(五)藝術特色
1.《雨巷》的音節特色(葉圣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總體節奏:舒緩悠揚
①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行的行首。韻律詩停頓時需基本一致,而詩行間停頓稍長,節與節之間停頓更長,《雨巷》單字頓放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節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等連貫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藝術運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詩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尋夢者》如“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④詞的重疊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停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雨巷》在音節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詩歌的押韻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詩歌的外在形式是要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而服務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蒙的意境。
4.詩歌的用詞
《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雨巷》導學案 篇2
【教學重點】如何在賞析意境和體會情感的基礎上探索詩歌的內涵。
【教學難點】
調動學生從多角度鑒賞詩歌的藝術特色。【教學設想】
詩歌重在朗讀,體會情感,有感情的朗讀也被稱為“美讀”。本課旨在通過反復的朗讀體會詩中的情感,在誦讀的基礎上,從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調,探究詩歌的內涵及藝術特色,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詩無達詁。”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力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上課前發一張草稿紙給學生,讓學生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以及疑問,在課堂上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留待下節課或者課后探討。
一、導入課文
1、自由誦讀。
2、再讀一遍(可默讀可有感情的讀出聲來),邊讀邊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直覺感受,原初體驗。讀一篇文章會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響,請2~3名同學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教師也可以談談自己的整體感受。
3、嘗試性“美讀”,揣摩朗讀技巧:
學習詩歌的重要途徑就是“美讀”,讀出感情來,讀出技巧,讀出美感來。
⑴ 請一位同學示范朗讀;
(教師和學生評點)
⑵ 聽錄音范讀;
(提示學生看有沒有新的感受,記在紙上)
⑶ 學生再讀。
(可齊讀,盡量模仿范讀的節奏和技巧,體會感情)
二、進入詩歌
1、探究詩歌鑒賞的一些方法:
我們前面學了幾首詩歌,做題也見過很多詩歌鑒賞的題型,你是怎樣閱讀鑒賞一首詩歌的?你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可進行小組討論,形成小組意見,通過代表交流,教師做適當的補充。教師應著重引導而不是講解,并且善于激發學生的疑問。為避免場面失控或者意外情況發生,影響課堂氣氛或教學質量,教師應該準備好以下素材備用。)
2、作者及相關背景知識。
(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燈片)
3、詩歌意象和意境: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為什么選取這些意象,其達到的表達效果是什么?
《雨巷》的意境分析:
“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朦朧。
《雨巷》運用了哪些意象: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籬墻”、“油紙傘”。
4、情感基調。
(可通過詩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詞語進行分析)
5、表達技巧。
(著重分析象征手法的運用,什么是象征?幾個主要的意象分別象征了什么?)
6、詩歌的內涵:
(此詩的內涵可從多角度分析)
在夢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獨感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發了詩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復雜情緒。
(可從探求“理想是什么”這一角度來發掘詩歌的無限張力:這是一首愛情詩、政治詩、哲理詩等角度探究。但無論哪一種,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還有那彷徨的聲音,讓我們無限惆悵,一代一代永遠也走不出這悠長悠長的“雨巷”。)
7、藝術特色:
(可通過比較的方法來賞析,看看《雨巷》在藝術風格上有那些特點。)
著重談談音樂美:和諧的韻腳,押韻;雙聲疊韻詞的運用;句式上的回環復沓;節和詞的反復出現(注意第一節與最后一節的“逢著”和“飄過”,可進行探討);流暢圓潤,富于吟唱 。(可播放《雨巷》這首歌)
8、配樂詩朗誦。
三、作業
發揮大膽想象,把《雨巷》改編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說,并試著比較詩歌語言與散文和小說語言的異同。
《雨巷》導學案 篇3
【教學目的】
體會詩歌創造的朦朧迷離,低回動人的意境。
【教學設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今年夏天有一個很明顯的天氣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陰雨的天氣,天是濕漉漉的,地是濕漉漉的,讓我們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幾分濕漉漉的 。雨總是帶給我們一些莫名的憂郁、無可名狀的哀傷,但這種微妙的情緒又很難準確把握,用語言傳神地表達,“雨巷詩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雨巷>>。
二、作者簡介
“雨巷詩人”的大名我們早已聽過,有誰知道作者的基本情況?
根據學生回答總結: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 。”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柔寡斷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
三,詩歌賞析:
1、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師配樂朗誦。
2、欣賞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約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麼,你們覺得這首詩美在何處?
有好幾個男生脫口而出”丁香一樣的姑娘美!”(生笑)
這個姑娘美在何處?她長什麼模樣,穿什麼衣服?(生安靜)
無從知道,那何以見得這姑娘的美?
3、從文本中,我們只知道她是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板書:丁香)丁香是什麼樣的呢,有同學見過嗎(展示丁香圖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開花,花紫色,密集成圓錐花序。有淡雅細沉的香氣。因為它的高潔與冷艷,文人墨客把它作為哀婉、愁怨、惆悵的象征反復吟詠,古來已久。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詞曰:“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可見,丁香在古典文學當中是個“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麼,丁香一樣的姑娘會是個什麼樣子的姑娘呢?
生1:應該是一個纖弱的、優雅的、楚楚動人的、惹人愛憐的小家碧玉。
生2:應該是憂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學的描述很形象生動,這樣一個動人的姑娘,我們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麗的臉龐,看一看她到底長什麼模樣呢?
我們看不到,就連詩中的我也看不到。因為,姑娘打著一把油紙傘。我想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板書:油紙傘)大家最早聽說油紙傘是在哪個故事里?
生齊答:《白蛇傳》。
油紙傘出現在白娘子初遇許仙的旖旎傳說里,出現在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中,出現在少女玲瓏的舞蹈中,也出現在歌曲動聽的旋律中,不知不覺當中,油紙傘已經定格為美的背景、美的點綴。現在,這把油紙傘出現在丁香姑娘的肩頭,我們單只看到傘,已經覺得它很美,那麼它點綴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紙傘的出現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樣描繪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細細的、密密的。
宋人秦觀又在詞中這樣描繪春雨:“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春雨也是一個惹人閑愁幾許的經典意象。(板書:春雨)而《雨巷》則把文人對雨的喜愛推向了極至:象一幅微微泛黃的舊水墨畫,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發披肩的女子,從雨巷中裊裊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著一懷嫣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經成為抒情主人公和我們讀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這個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詩人愛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詩人渴望而終未能得的愛情,可能是青年時未酬的壯志,可能是年少時青澀的一個愿望,也可能只是對曾經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懷戀,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轉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憶的寄托。
詩人只是通過她來表達這種對于美好事物的飄忽短暫、轉瞬即逝的痛惜和追憶,念念不忘卻又無從把握,只剩下淅瀝春雨中的深深追憶,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無可奈何。盡管全詩沒有一句直白的情語,但情語卻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語之中了。同學們總結一下,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對丁香姑娘的期盼,對眼前現狀的迷茫和對往昔之美的深深追憶。
四、延伸拓展:
其實,對美的追憶和留戀是人類共同的情結,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學們能否聯系一下自己的閱讀和欣賞的經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學生踴躍發言:
生1:李商隱的《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教師點撥)這段感情早已經逝去了,只剩下當事人面對著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來深深的懷戀,然而無論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卻也無可挽回了。當初怎麼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滄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詞特別動人,“給我一剎那,對你寵愛;給我一輩子,送你離開。”(教師點撥)兩個人的交會只有一剎那,于是兩個人的相互溫暖也只在一剎那。短暫的寵愛過后,用漫長漫長的一生來回味這一剎那,珍藏這一剎那,于是,剎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業:
1、熟讀成誦,在反復誦讀中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2、聯系自己的情感體驗,寫一篇隨筆,寫下自己對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憶。
《雨巷》導學案 篇4
必修①第一單元第2課 《雨巷》(戴望舒)
【目標擇定】
1 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學會多角度解讀詩歌。
2通過誦讀、聯想、想象、鑒賞,探究合作式的學習中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3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朦朧的情境美。
第一部分【探究一徑】
【主問題】《雨巷》一詩美在何處?
1.戴望舒有“雨巷詩人”的美稱,可見《雨巷》一詩在創作上極具特色之美,對此如何品評?
2.詩人借助象征意象來創造抒情詩歌的意境治美,請體會《雨巷》情韻之美。
3.如何理解詩歌中優美的“丁香”?
4.根據《雨巷》一詩的意境,請結合當時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前后創作經歷,你認為戴望舒作為一個現代詩人的人格之美美在何處?
【再問再新】
【助學資料】
1.播放視頻:江南雨巷、《雨巷》詩朗誦
2.作者簡介:戴望舒(1905-1950) 浙江杭縣人,是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也創作散文、論文等,翻譯外國文學。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1929年4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出版,其中用象征手法寫的一首抒情詩《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前期的詩,輕盈流麗,重象征、意象,追求詩意的朦朧、含蓄;后期的詩《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心愿》《等待》,因受抗戰激發,詩風變得厚重、剛健,語言也更為洗練純樸。
3.寫作背景:
這成名作約作于1927年夏天,發表在1928年8月的《小說月報》上。1926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學讀書時參加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宣傳革命,散發張貼傳單,鼓動工人罷工,反對帝國主義壓迫和侵略。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對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進行大肆屠殺與追捕。詩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追緝而被捕。從獄中后隱居杭州,松江避難。在當時血雨腥風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籠罩了全國,革命轉入了低潮。戴望舒和當時一部分知識青年一樣,感到大革命失敗以后幻滅的痛苦。心頭沉重的憂郁壓抑,極度的苦悶彷徨,使詩人寫下了這首抒情詩。
★丁香,又名紫丁香。丁香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唐代詩人李商隱《代贈》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詩句。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
★象征手法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征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恰當地運用象征手法,可以將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賦予文章以深意,從而給讀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雨巷》導學案 篇5
閱讀題在語文考試中占有一定的分數,多做閱讀題,爭取加強自己的語感,不要在閱讀題上丟分。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雨巷》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雨巷》
①有人說,江南的小巷是歷史留給現實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靈的圣地,心在紅塵中沾滿塵埃,不能辨識來去,不妨就讓這江南雨巷的煙雨舊夢浸潤你已疲憊的心靈!
②輕輕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細雨在兩旁的瓦楞上跳躍,忽而又頑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們在青石板上的伙伴們嬉鬧著、喧嘩著。踩在青石板的路上,這一刻,隨著細雨,滑入歷史的最深處……
③撐著油紙傘,血管里沖涌著莫名的悲與喜,呼吸著空氣里的清新,和歲月積淀下來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煙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盡鉛華,延展著世人的想象。
④空氣中浸透著靜謐。幽遠的小巷中,我的移動和雜著雨兒們的跳動,成全了小巷的生動。小巷的兩邊是安然矗立著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墻的老屋子,飽受了風雨的侵襲,彰顯著一種滄桑積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墻面在斑駁間隱現時光的痕跡,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幾根閑草做伴。
⑤幾間鋪子半敞著門面。鋪內,幾人橫靠著帳臺邊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著的小二,手腳極為麻利地端茶遞水之間,仿佛都不會激起哪怕一絲塵屑的飛揚。大多數的屋子已是人去樓空,一把鐵鎖,鎖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過門扉間的夾縫,瞅見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殘留著幾片風吹落的樹葉;眨眼間,似乎看見一個梳著兩條小辮兒的藍衣少女蹲在井邊,手中拿著極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極白的牙齒,對著這邊輕輕地微笑;一陣風吹過,掃落了井沿的樹葉,也帶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個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銹的鐵鎖!
⑥雨停了。收起紙傘,聽著檐下滴答的水聲,由心底升騰起一種恍如隔世的落寞。風兒撫過臉頰,把雨的濕氣駐留在我的眼窩。眼前的小巷變的迷蒙,心在此刻卻顯得猶為的澄凈。
⑦一些墨綠的青苔粘在墻角,吮吸著雨露,淡漠了這多情的江南,綿綿的愁緒。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飛掠而去。是否是從王謝堂下飛出的那只?可還能在這物是人非之外,辨識出你的故居嗎?
⑧巷的盡頭,是一座小石橋。扶欄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蕩起一層層的漣漪。在繁華與頹廢之間,吹簫女子的面龐有了幾多的改變?碧波還聚而來的,不是那提著油紙傘的栗色長發,卻是那傷心橋下的驚鴻艷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夢幻里,抬頭,眼前已是那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顯得更為平靜與安寧。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頭冉冉升空;街市這頭襲來一陣強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個天宇,嘈雜與躁動在這個世界中無限延伸!小巷深處隱隱透出的闌珊燈火,閃動著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歸人的路!一座小橋,兩方天地,是兩勢對立下的無奈疏離,也是歷史白描地書寫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罷,不是也罷,小巷猶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還會下。
⑩走過雨巷,別無其他,清香盈鼻……
1.解釋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江南的小巷是歷史留給現實的入口。(1分)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靈的圣地。(2分)
2.第⑤段既有現實的描繪,又有對歷史上江南小巷曾有過的情景的懷想。請說說作者寫井邊“姑娘的影像”“似乎”出現又消失的用意。(6分)
3.江南雨巷的特點有哪些?它給人什么感覺?(4分)
4.第⑨段與上文構成什么關系?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參考答案:
1.①江南的小巷讓人從現實世界回溯到歷史之境中。(1分)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讓人心緒寧靜,心境平和,讓人暫離現實的紛繁,暫脫塵世煩擾。(2分)
2.(1)展現江南小巷獨有的風情、特殊的韻致;
(2)體現歷史的滄桑感;
(3)小巷給人虛幻感。
3.(1)幽雅恬靜、古老生動。(2分)(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2)引人遐想、恍如隔世、多情。(2分)(只要答出2點,即得2分)
4.(1)對比。(1分)
(2)用現實的嘈雜與躁動反襯江南小巷的平靜與安寧,從而表現作者別樣的思緒:現實緊張浮躁,侵擾人心;而江南小巷撫慰受傷的心靈,使人超脫于現實,讓人得到慰藉。(2分)
《雨巷》導學案 篇6
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后背誦篇章。這首寫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寫思慕追求一位有著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則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的詩歌,是一幅寫意畫,是詩人意識流動中的一個境界。內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園》的音樂烘托氣氛。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被朦朧、寧靜、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話鋒一轉,對學生說,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師生互動是借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可是我的這節課并沒有達到我預想中的這種效果。
接著讓學生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我展示課件,畫面集中了江南各種形式不同的小巷,讓學生發揮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羅生布拉特曾說:“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某種一致性時,那么閱讀的效果就好。”創設閱讀與鑒賞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閱讀的積極情感,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就無內化可言,用圖畫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使此時較為成熟的感受與自己原初的感受構成比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
緊接著共同探究三個問題:“《雨巷》象征了什么?”“為什么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詩中的"雨巷",狹窄破舊,陰暗潮濕,斷籬殘墻被迷茫的凄風苦雨籠罩著。從這雨巷我們可以聯想到當時令人窒息的時代氣氛,"風雨如磐"的社會面影。詩中那個"我",一腔愁緒,滿腹哀怨,正是當時被環境憋得透不過氣來的人們的精神狀態的寫照。他們帶著心靈上的創痛在思索著,追求著。而那夢幻般出現又幽靈一樣地消逝的清麗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熱切追求而實際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嗎?
自此,學生豁然明白。
我講《雨巷》時一直在追求一種詩化的語言,總認為沒有很好的語言,就難以把這篇朦朧詩講到極致,但卻掉入了另一個誤區:語言過于唯美化,使學生無法很好的和課堂融會在一起,好像我是在自言自語,學生只是一個旁觀者。
另外我提出的問題也不夠貼切,有時學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啟發,如:“你們能否用詩化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雨巷”這個環境呢?”
記得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首古詩詞,可是我并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雨巷》導學案 篇7
[教學目標 ]:
1、 朗讀品味,咀嚼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義。
2、激活學生感知、想象、體驗、認識等潛在能力。
[教學方法]:
1、 朗讀感悟法。
2、 問題法。
3、 演繹法。
[教學準備]:錄音機及磁帶,雨巷圖片。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 教師引導、點撥,并示范誦讀。
2學生通過反復吟誦,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對詩歌中生動、鮮明的意象進行合理的聯想和想象,把握詩歌的情感意蘊。
3、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自主學習、發展思維。
4、 擴展閱讀,拓寬學生知識面。
5、進行寫作練習,提高學生作文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過程實錄]:
一、分角色朗誦,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男生1):你說你曾一度迷失在無邊的詩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個撐著油紙傘的女孩,只因傘下那雙透明閃亮的雙眸,嘴角輕含的淡淡憂郁,呵!結著丁香一樣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許久不曾開啟的心房,如花般靜靜地綻放。
(男生2):哦,女孩,你難道真是從中翩然而至,在這寂寞的雨季來喚醒我沉睡已久的心靈。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純與美麗,如果你瞬間消失,我也不會驚奇,因為你的出現已是奇跡。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會于古朝的畫中尋你,于幽幽的池邊畫你,盡管我色彩的筆天邊勾勒你丁香花一樣的心事。
(女生1):輕輕的,我穿過雨巷,穿過綿綿的情詩,就這樣來到飄浮著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驚訝,也不要多問,我只想跳出發黃的詩頁,我只想在丁香花盛開的雨季,重溫在深巷中徘徊的憂郁。盡管它只會存在于這個雨季。
(集體):是誰,曾經用美妙的文字,敘我成溫柔憂郁的佳人;是誰,用甜甜的木蕭,奏我出丁香一樣的芬芳;是誰,用流音的古箏,彈我成千年的紅顏知音。
(師):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轉身離去時的那一聲幽幽的嘆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層淡淡的憂郁,它們已經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遠留在了每一位愛詩人的心里!好,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
二、朗讀感受,深入鑒賞,把握基調
1、集體朗讀,初步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師板書課題)
讀畢,師問:讀完全詩,你最強烈的情感體驗是什么?
生①:憂愁的。
生②:哀傷的。
師: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慷慨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輕快明麗,而是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憂愁。
追問: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基調去朗讀呢?
生:低沉的,感傷的。
師:對,咱們把它概括為低沉幽怨,行嗎?(生表示贊同),那就讓我們讀出這種感覺來。
一生朗讀
畢,請一生評價。
生:節奏把握得較好,能體現感傷憂愁的感情基調。
2、分析意象,深入賞析。
師:好,從分析詩歌的意象入手,詩歌為什么會有憂愁的情感色彩呢?
生思考,沉默。
師啟發:我帶著感傷憂愁的心情獨自徘徊在哪里呢?
生齊聲答:雨巷 (意象1,師板書)
(緊接著,師出示雨巷掛圖)
師:“我”的心情與活動的環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生討論,回答:從色彩基調來看,雨巷屬于暗色調,而且是在雨中,與我的心情一樣都是灰暗的、陰沉的。
師:對,非常協調,那么能否用詩化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這個環境呢?
生苦思冥想,組織語言,一生表述:
細雨斜飛,暮色蒼蒼,雨聲淅瀝,煙雨朦朧中的雨巷悠長悠長,它遠離喧囂熱鬧,幽暗的青石板鋪成的街道濕漉漉的,透著寒氣,靜寂,蕭條,而又冷清……
生自發地報以熱烈的掌聲,投向贊許的目光,師臉上洋溢著極為滿意的笑容。
師:×同學用簡練優美的語言渲染出了沉悶、壓抑的環境氣氛,下面我們用同樣的方法描述一下“我”(意象2,師板書)的心情。
一兩分鐘后。
生:宋代詞人賀鑄《青玉案》有詞云: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在這撩人愁緒的梅雨季節里,在這陰暗狹長的巷道里,我一個人獨自彷徨在雨中,孤獨、冷漠、苦悶又憂愁……
生再一次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濕漉漉的天氣,濕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樣也是濕漉漉的。然后我卻希望逢著一個姑娘(意象3,板書),一個什么樣的姑娘?
引導集體朗讀第二、三、四、五、六節(提醒注意感情基調)
師:姑娘,是怎樣的姑娘呢?
生:丁香一樣的姑娘。
師:為什么說丁香一樣呢?
生:丁香是美麗的、素潔的、高雅的。
師補充:丁香在古詩詞的傳統意象中,往往跟憂愁結合在一起,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與憂愁聯系在一起,還有哪些地方體現姑娘的憂愁呢?
生①: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
生②:靜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躍的,而是靜靜的,默然地走近。
生③:嘆息般的眼光,充滿憂郁的、哀傷的。
師:發揮你的想象力,姑娘為何如此感傷?
生答:也許她是為心愛的人兒離她遠去而苦惱心傷,也許她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許,她是為理想受挫而苦悶彷徨。
師總結,是啊,姑娘悄然飄過我的身旁,留下一聲沉重的嘆息,那一聲嘆息里有太多的憂傷,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滿含著迷茫,然后,姑娘攜著一陣淡淡的幽香,像夢境般翩然而逝,漸行漸遠……。我們仿佛聽到了詩人發自內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請你駐足,生命的漂泊請將我一起帶上!,然而姑娘靜默的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
3、再次朗讀,深入意境,讀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調。
①生個別朗讀
②師有感情朗誦
師范背朗誦,給學生極大的感染力,全場沉寂在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誦營造的意境氛圍中,稍后,生自發鼓起熱烈的掌聲。
三、從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師:葉圣陶先生曾經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如果我們從音樂性的角度來欣賞這首詩,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生①:讀起有一種一唱三嘆、迂回反復、回腸蕩氣的感覺。
生②:聽起來悅耳、和諧,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師:說得好,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呢?
經過討論,達成以下共識:
①從全詩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除“逢著”改“飄過”之外,其它語句完全一樣,這樣,同一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起結復見,首尾呼應,不僅加重了詩人彷徨苦悶的心境,也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性。
②每一節共六行,每節押韻兩次到三次,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蕩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
③另外,語言上用反復,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迂回往復,悅耳和諧,一個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我們的心頭。
2、集體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性。
四、結合背景,解讀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
師問:詩人這低沉的傾訴,失望的自白難道純屬是個人的哀嘆嗎?
(生略一遲疑)
師:本詩寫于1927年夏,蔣介石發動政變,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黑暗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雨后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生頓然悟出:那雨巷應該是當時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的象征。(師板書)
師:對,說得好,那么姑娘呢?
生:姑娘應該美好理想的象征。(師板書)
師:詩人就是在現實與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體驗痛苦、無奈、煎熬的進步青年,這彷徨感嘆的哀嘆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讓我們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聽錄音,再次感受這首美麗而憂傷的詩
畢,師:“李杜文章在,火焰萬丈長”,詩人雖然遠離我們而去,但詩的語言正如星星的光輝,永遠閃耀在天際。每當細雨迷蒙的時候,每當你彷徨迷茫的時候,請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請你一定記得在那發黃的詩中,有一位美麗而憂傷的姑娘。
下課。
附:板書
幽怨
雨
巷 戴 我 姑娘
望 苦悶追尋者 美好理想
舒
社會現實
[課后反思]:
《雨巷》是一篇抒情色彩濃烈的詩歌。沒有直白的“情語”,只有委婉的“景語”,形象豐富且具象征意味,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就要首先訓練學生感知形象的能力,進而引導學生去進行體驗,最后達到認知形象意蘊的目的,用個別讀、集體讀、師范讀、聽錄音等多種形式的讀反復體驗,深入詩的意境,造成情感上的共鳴。從初步感知、體會詩的情感基調到深入品味、強化感覺,對感覺和體驗進行整理再到細節認知,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知,另外,置疑設問,集散有致。《雨巷》教學設計中共設置了十幾個疑問。力圖使學生的感覺、體驗、思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但這許多問題歸納起來只有三個:一是全詩有哪些形象;二是如何發現、體驗形象所蘊蓄著的思想感情;三是我們是怎樣解讀詩歌,進而解讀文學作品的。此外,運用適合文本特點的語體色彩是很重要的,《雨巷》抒情性濃烈,且調子低沉,在教學中,盡量采取詩化的語言并且始終保持符合該詩基調的情感色彩。
《雨巷》導學案 篇8
南陽市二中 王偉
教學目的:
體會詩歌創造的朦朧迷離,低回動人的意境。
教學設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
今年夏天有一個很明顯的天氣特征,是什麼?
生答:“多雨!”
一到陰雨的天氣,天是濕漉漉的,地是濕漉漉的,讓我們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幾分濕漉漉的.雨總是帶給我們一些莫名的憂郁、無可名狀的哀傷,但這種微妙的情緒又很難準確把握,用語言傳神地表達,“雨巷詩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雨巷>>.
二、作者簡介
“雨巷詩人”的大名我們早已聽過,有誰知道作者的基本情況?
根據學生回答總結: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柔寡斷.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
三,詩歌賞析:
1、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師配樂朗誦.
2、欣賞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約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麼,你們覺得這首詩美在何處?
有好幾個男生脫口而出”丁香一樣的姑娘美!”(生笑)
這個姑娘美在何處?她長什麼模樣,穿什麼衣服?(生安靜)
無從知道,那何以見得這姑娘的美?
3、從文本中,我們只知道她是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板書:丁香)丁香是什麼樣的呢,有同學見過嗎(展示丁香圖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開花,花紫色,密集成圓錐花序.有淡雅細沉的香氣.因為它的高潔與冷艷,文人墨客把它作為哀婉、愁怨、惆悵的象征反復吟詠,古來已久。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詞曰:“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可見,丁香在古典文學當中是個“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麼,丁香一樣的姑娘會是個什麼樣子的姑娘呢?
生1:應該是一個纖弱的、優雅的、楚楚動人的、惹人愛憐的小家碧玉。
生2:應該是憂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學的描述很形象生動,這樣一個動人的姑娘,我們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麗的臉龐,看一看她到底長什麼模樣呢?
我們看不到,就連詩中的我也看不到。因為,姑娘打著一把油紙傘。我想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板書:油紙傘)大家最早聽說油紙傘是在哪個故事里?
生齊答:《白蛇傳》。
油紙傘出現在白娘子初遇許仙的旖旎傳說里,出現在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中,出現在少女玲瓏的舞蹈中,也出現在歌曲動聽的旋律中,不知不覺當中,油紙傘已經定格為美的背景、美的點綴。現在,這把油紙傘出現在丁香姑娘的肩頭,我們單只看到傘,已經覺得它很美,那麼它點綴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紙傘的出現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樣描繪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細細的、密密的。
宋人秦觀又在詞中這樣描繪春雨:“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春雨也是一個惹人閑愁幾許的經典意象.(板書:春雨)而《雨巷》則把文人對雨的喜愛推向了極至:象一幅微微泛黃的舊水墨畫,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發披肩的女子,從雨巷中裊裊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著一懷嫣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經成為抒情主人公和我們讀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這個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詩人愛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詩人渴望而終未能得的愛情,可能是青年時未酬的壯志,可能是年少時青澀的一個愿望,也可能只是對曾經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懷戀,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轉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憶的寄托。
詩人只是通過她來表達這種對于美好事物的飄忽短暫、轉瞬即逝的痛惜和追憶,念念不忘卻又無從把握,只剩下淅瀝春雨中的深深追憶,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無可奈何。盡管全詩沒有一句直白的情語,但情語卻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語之中了。同學們總結一下,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對丁香姑娘的期盼,對眼前現狀的迷茫和對往昔之美的深深追憶。
四、延伸拓展:
其實,對美的追憶和留戀是人類共同的情結,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學們能否聯系一下自己的閱讀和欣賞的經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學生踴躍發言:
生1:李商隱的《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教師點撥)這段感情早已經逝去了,只剩下當事人面對著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來深深的懷戀,然而無論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卻也無可挽回了。當初怎麼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滄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詞特別動人,“給我一剎那,對你寵愛;給我一輩子,送你離開。”(教師點撥)兩個人的交會只有一剎那,于是兩個人的相互溫暖也只在一剎那。短暫的寵愛過后,用漫長漫長的一生來回味這一剎那,珍藏這一剎那,于是,剎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業 :
1、熟讀成誦,在反復誦讀中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2、聯系自己的情感體驗,寫一篇隨筆,寫下自己對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憶。
《雨巷》導學案 篇9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思考,生成各種思維能力。
二、運用對話教學,降低學習難度
為了能準確的表達思想,我在教學中采用避免空洞的理論知識的講解,以自由對話的形式引導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
鑒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詩歌教學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
詩歌教學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對于像《雨巷》這樣朦朧意境的現代詩更需要反復斟酌。理想的詩歌教學應以引導學生審美體驗的達成為宏旨,拿捏好虛實之間的尺度,在營造整體美感的氛圍中將教學指向明確化,讓學生在個體體驗中進入詩歌的內部世界,體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學設計在對《雨巷》所傳達的情感傾向的引導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讓學生在對詩人生平資料的大面積占有之上和對主要意象的立體式解讀之中達到對《雨巷》的情感共鳴。
課后有三首丁香的詩歌,我沒有對這三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三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我會一直努力邁進。
《雨巷》導學案 篇10
——教學案例
案例設計:
高中語文新課程應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教師應精選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聯系起來。設計者以戴望舒《雨巷》為教材,重新認識詩歌閱讀欣賞模式的構建。采用“初讀、精讀、研讀”(三讀)的方法,把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和先進的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多種感官參與閱讀欣賞,把閱讀、理解、體驗、表達、延伸、拓展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牢固掌握教材內容,學會詩歌閱讀欣賞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案例展示:
教學過程 :
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讀
1、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再別了康橋,熬過了《黑八月》,現在,讓我們走進江南的雨巷,體驗詩人戴望舒獨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然后走進中央電視臺轉播大廳,聆聽《雨巷》詩朗誦。
2、播放視頻:江南雨巷、《雨巷》詩朗誦
3、齊讀課文,留心下邊三個問題:
①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
②詩中寫了哪幾個“意象”?
③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句詩?
4、討論明確:
①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
生1:這是一首愛情詩。
生2:這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
[屏幕顯示作者簡介]:戴望舒,現代派詩人。前期的詩輕盈流麗,重象征、意象,追求詩意的朦朧、含蓄。后期的詩,因受抗戰激發,詩風變得厚重、剛健,語言也更為洗練純樸。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寫的一首抒情詩。
②詩中寫了哪幾個“意象”?
[學生回答后,屏幕顯示]:
詩中寫了油紙傘、我、雨巷、 丁香花、丁香姑娘、籬墻等意象。
③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句詩?
生1:我喜歡“她是有 / 丁香一樣的顏色, / 丁香一樣的芬芳, / 丁香一樣的憂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怨又彷徨;”這句詩運用了排比的手法,寫出了丁香姑娘美麗的外貌、高尚的品格,憂愁的心境。“彷徨”寫出了詩人在黑暗的現實中對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撐著油紙傘, 獨自 / 彷徨在悠長、悠長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著 / 一個丁香一樣地 / 結著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飄過 / 一個丁香一樣地 / 結著愁怨的姑娘。”前后呼應,富有音樂感、節奏美。
生3:“到了頹圮的籬墻, / 走盡這雨巷。”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背景是黑暗的。
二、徜徉雨巷,品味精讀
1、理清思路[學生口頭回答,屏幕逐步顯示下邊內容]:
我 希望逢著 丁香姑娘 走近 我
(追求) 飄過 我身旁
到了 籬墻
(照應)
走盡 雨巷……
我 希望飄過 丁香姑娘
(繼續追求)
討論后歸納:我是一個有所追求的青年。
2、品味語言[屏幕顯示下邊詞語]:
我: 獨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
雨巷: 悠長、寂寥、頹圮、哀曲、丁香姑娘: 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飄過、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盡、消散了……
[教師口頭提示]:這些詞語是表示動作、情緒、物態的,選出你認為用得很好的來說說。
[學生答問]:
“希望”,寫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結著愁怨”,說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樣,有著憂愁,是為理想不得實現而憂愁。
“悠長、悠長”寫出了道路的漫長,“獨自”寫出了詩人的孤獨,“彷徨”寫出了詩人在那個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寫丁香姑娘外表的美麗,氣味的芳香,象征著詩人理想的美好、高潔。
“走近”“飄過”“到了”“走盡”“消散了”等詞語,寫丁香姑娘飄然而來,又飄飄而去,象征著理想的縹緲、空虛,由此可知詩人的傷感、迷惘。
3、把握特色[學生討論后,屏幕顯示參考答案]:
①朦朧、含蓄
《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圣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三、走出雨巷,拓展研讀
1、說說丁香姑娘形象
[學生回答]:
生1:丁香姑娘是作者塑造的一個形象,既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
也是作者馳騁藝術想象所產生的藝術形象。
生2:作者描寫她的顏色、芬芳,希望丁香姑娘的外表和內心都是很美麗的,作者對未來的憧憬,就是要像丁香姑娘一樣的美好。
生3:“寂寞”、“走盡、“像夢一樣的飄過”,說明丁香姑娘就像美好的理想難以實現,縹緲、迷茫。
生4:丁香姑娘是一種象征性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人就把丁香作為愁心的象征。丁香姑娘形象寄托著作者的愁心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師歸納,屏幕上顯示下邊的文字]:
她美麗,高潔、飄緲、哀怨,象征著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僅供參考)
2、布置作業
題目:《雨巷》已譜成歌曲,改成歌詞的文字與原詩略有不同,欣賞歌曲之后,找出改動的地方,書面寫出對此改動的看法。(課內欣賞歌曲,課后寫到語文作業 本上)
3、學唱歌曲
播放視頻:《雨巷》歌(劉天華作曲,羅京、虞夢唱),學生跟隨著吟唱。
4、小結
這節課我們閱讀欣賞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讀課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義的抒情詩,寫了六個意象;進一步品味精讀,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詩歌的內容,把握了詩歌的特色;同學們聯系時代背景,聯系作者經歷來分析丁香姑娘形象,最后,同唱《雨巷》歌,得到了美的享受。通過練習和課外閱讀,我們的學習會進
一步拓展延伸。今后閱讀欣賞時歌時可按照“初讀、精讀、研讀”這三個步驟來進行。下課!
案例評析:
這個案例符合新課標的理念,采用“三讀”的方法,精選與課文相關的多媒體素材,利用泡泡、視頻、音頻、電影剪輯手段做出精美的課件,加上執教老師在課堂上的啟發、引導,把觀賞、朗讀、閱讀、理解、體驗、口頭表達、深情吟唱、延伸、拓展有機地結合起來,活躍了學生的多種器官,激發了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在一節課里獲得了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不足之處是:由于時間較緊,學生對課文的拓展,比如對丁香姑娘形象的分析還不夠深入。
說明:本案例有課件和課堂錄像,可結合起來看。
[1]
《雨巷》導學案 篇11
一、學習目標:
1、吟詠品讀,體味詩歌的情感美。
2、把握意象,鑒賞詩歌的意境美。
作者簡介以及時代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是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班,受法國象征派的影響很深。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和《災難的歲月》。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得明朗、沉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
《雨巷》寫于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
二、自學導引:
“讀”—— 反復吟讀,體會感情:
(一)、課內自讀:
1、解釋下列詞語:
彷徨:
寂寥:
彳亍:
太息:
頹圮:
跫音:
2、概括本詩的內容。
3、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
(二)、邊讀邊想:
反復誦讀,你認為該詩歌最感染你的地方在哪?
(三)、一葦之航:
1、品讀《詩經 蒹葭》體味詩歌的節奏美。
蒹 葭 【詩經•國風•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2、背誦《再別康橋》第一節和第七節,體味詩歌回環往復的音韻美。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三、 合作交流:
“品”——分析意象,賞析語言:
1、本詩中主要有哪些意象?結合詩歌具體分析。
2、該詩的意境是怎樣的?
3、該詩中除了運用意象來表達情感以外,有沒有直接來表現情感的詞語或句子?
四、深入探究
“悟”——把握形象,加深理解:
1、對人物形象的探討:
2、對本詩主旨的理解:
五、拓展提高:
試比較《雨巷》和《再別康橋》,反復誦讀兩首詩歌,來體味兩首詩的回環往復的音樂美,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課內自讀:
1、解釋下列詞語: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道往哪個方向走。
寂寥:寂靜,空曠。
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
太息:嘆息。
頹圮:損壞,坍塌。
跫音:腳步聲。
2、詩人希望有一位丁香一樣的女子陪伴卻沒有實現。
3、惆悵,哀怨,凄婉,迷茫。
邊讀邊想:
該題的設計是想讓學生在自己的初步誦讀中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此題照顧到學生的層次性,根據自己現有水平來理解把握。提示:意境,情感,人物形象,主旨等等。
合作交流:
1、①雨巷: “巷”是一個又窄又長的小街通道,又窄又長表現了愁緒的綿綿悠長;“雨”則賦予了它特定的含義,雨雖然不大但給人以愁思又多又密之感;從色彩基調來看,江南小巷顏色為灰黑色,青石板的小路長滿青苔,屬于暗色調,又在雨中,天色灰暗、陰沉。新課標第一網
②丁香:為什么用丁香來修飾姑娘?丁香一般在暮春時節開放一般為白色或淡紫色,所以丁香在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中是美麗的、素潔的、高雅的。這正如梧桐、浮萍、芭蕉代表的是光陰易逝,青春不在的惆悵與哀愁,像“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表達的是凄涼情緒。“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則表達的是光陰易逝,而“松竹梅”則代表的是高潔正直,無所畏懼等等。
丁香在古詩詞的傳統意象中,往往跟憂愁結合在一起,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與憂愁聯系在一起。
③油紙傘:懷舊復古的特點,帶有一種時代的氣息,那種江南的美,那種詩情畫意,那種浪漫在這一個意象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④頹圮的籬墻:一種落寞的情感油然而生,破敗的籬墻是那位丁香一樣的姑娘消失的地方,一種淡淡的失落,一種淡淡的哀愁飄散在空中。
2、《雨巷》通過雨巷,丁香,油紙傘,頹圮的籬墻等意象向我們描繪了一副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從而表達了作者哀婉,惆悵,凄迷,失落的情感。
3、有;“彷徨”“寂寥”“哀怨” “凄婉迷茫” “惆悵”“愁怨”:直接抒情的詞語。“彳亍”“太息”“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在這里“冷漠、凄清、惆悵”三個詞語中,“冷漠”是外在的表情或態度,“凄清”是內心的悲涼,而“惆悵”則是連綿不斷的愁緒。三個詞形成一種語意上的遞進關系。“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其中“顏色、芬芳、憂愁”三個詞語在語意上亦形成一種遞進。顏色是從表面上看,芬芳是走近了聞到的,憂愁是內心的情感,必須用心才能感受到。
深入探究:
1、對人物形象的探討: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進行探討。
2、對本詩主旨的理解: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據即可。
拓展提高:
該題答案不一,只要抓住了詩歌形式上的韻律美和藝術特色即可。提示:
1、從全詩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除“逢著”改“飄過”之外,其它語句完全一樣,這種回環往復的方法,使詩歌產生音樂的旋律美。
2、每節押韻兩次到三次,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等,韻腳的押韻在古代詩歌中的要求很高,在現代詩歌中的要求的比較松散,所以在這首詩歌中采用的是間隔押韻的手法。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旋律的流暢美。
《雨巷》導學案 篇12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園》的音樂烘托氣氛。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被朦朧、寧靜、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話鋒一轉,對學生說,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師生互動是借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可是我的這節課并沒有達到我預想中的這種效果。
接著讓學生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我展示課件,畫面集中了江南各種形式不同的小巷,讓學生發揮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羅生布拉特曾說:“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某種一致性時,那么閱讀的效果就好。”創設閱讀與鑒賞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閱讀的積極情感,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就無內化可言,用圖畫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使此時較為成熟的感受與自己原初的感受構成比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
緊接著共同探究三個問題:“《雨巷》象征了什么?”“為什么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詩中的"雨巷",狹窄破舊,陰暗潮濕,斷籬殘墻被迷茫的凄風苦雨籠罩著。從這雨巷我們可以聯想到當時令人窒息的時代氣氛,"風雨如磐"的社會面影。詩中那個"我",一腔愁緒,滿腹哀怨,正是當時被環境憋得透不過氣來的人們的精神狀態的寫照。他們帶著心靈上的創痛在思索著,追求著。而那夢幻般出現又幽靈一樣地消逝的清麗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熱切追求而實際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嗎?
自此,學生豁然明白。
我講《雨巷》時一直在追求一種詩化的語言,總認為沒有很好的語言,就難以把這篇朦朧詩講到極致,但卻掉入了另一個誤區:語言過于唯美化,使學生無法很好的和課堂融會在一起,好像我是在自言自語,學生只是一個旁觀者。
另外我提出的問題也不夠貼切,有時學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啟發,如:“你們能否用詩化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雨巷”這個環境呢?”
記得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首古詩詞,可是我并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雨巷》導學案 篇13
[教學目標 ]:
1、 朗讀品味,咀嚼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義。
2、激活學生感知、想象、體驗、認識等潛在能力。
[教學方法]:
1、 朗讀感悟法。
2、 問題法。
3、 演繹法。
[教學準備]:錄音機及磁帶,雨巷圖片。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 教師引導、點撥,并示范誦讀。
2學生通過反復吟誦,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對詩歌中生動、鮮明的意象進行合理的聯想和想象,把握詩歌的情感意蘊。
3、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自主學習、發展思維。
4、 擴展閱讀,拓寬學生知識面。
5、進行寫作練習,提高學生作文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過程實錄]:
一、分角色朗誦,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男生1):你說你曾一度迷失在無邊的詩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個撐著油紙傘的女孩,只因傘下那雙透明閃亮的雙眸,嘴角輕含的淡淡憂郁,呵!結著丁香一樣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許久不曾開啟的心房,如花般靜靜地綻放。
(男生2):哦,女孩,你難道真是從中翩然而至,在這寂寞的雨季來喚醒我沉睡已久的心靈。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純與美麗,如果你瞬間消失,我也不會驚奇,因為你的出現已是奇跡。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會于古朝的畫中尋你,于幽幽的池邊畫你,盡管我色彩的筆天邊勾勒你丁香花一樣的心事。
(女生1):輕輕的,我穿過雨巷,穿過綿綿的情詩,就這樣來到飄浮著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驚訝,也不要多問,我只想跳出發黃的詩頁,我只想在丁香花盛開的雨季,重溫在深巷中徘徊的憂郁。盡管它只會存在于這個雨季。
(集體):是誰,曾經用美妙的文字,敘我成溫柔憂郁的佳人;是誰,用甜甜的木蕭,奏我出丁香一樣的芬芳;是誰,用流音的古箏,彈我成千年的紅顏知音。
(師):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轉身離去時的那一聲幽幽的嘆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層淡淡的憂郁,它們已經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遠留在了每一位愛詩人的心里!好,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
二、朗讀感受,深入鑒賞,把握基調
1、集體朗讀,初步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師板書課題)
讀畢,師問:讀完全詩,你最強烈的情感體驗是什么?
生①:憂愁的。
生②:哀傷的。
師: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慷慨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輕快明麗,而是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憂愁。
追問: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基調去朗讀呢?
生:低沉的,感傷的。
師:對,咱們把它概括為低沉幽怨,行嗎?(生表示贊同),那就讓我們讀出這種感覺來。
一生朗讀
畢,請一生評價。
生:節奏把握得較好,能體現感傷憂愁的感情基調。
2、分析意象,深入賞析。
師:好,從分析詩歌的意象入手,詩歌為什么會有憂愁的情感色彩呢?
生思考,沉默。
師啟發:我帶著感傷憂愁的心情獨自徘徊在哪里呢?
生齊聲答:雨巷 (意象1,師板書)
(緊接著,師出示雨巷掛圖)
師:“我”的心情與活動的環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生討論,回答:從色彩基調來看,雨巷屬于暗色調,而且是在雨中,與我的心情一樣都是灰暗的、陰沉的。
師:對,非常協調,那么能否用詩化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這個環境呢?
生苦思冥想,組織語言,一生表述:
細雨斜飛,暮色蒼蒼,雨聲淅瀝,煙雨朦朧中的雨巷悠長悠長,它遠離喧囂熱鬧,幽暗的青石板鋪成的街道濕漉漉的,透著寒氣,靜寂,蕭條,而又冷清……
生自發地報以熱烈的掌聲,投向贊許的目光,師臉上洋溢著極為滿意的笑容。
師:×同學用簡練優美的語言渲染出了沉悶、壓抑的環境氣氛,下面我們用同樣的方法描述一下“我”(意象2,師板書)的心情。
一兩分鐘后。
生:宋代詞人賀鑄《青玉案》有詞云: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在這撩人愁緒的梅雨季節里,在這陰暗狹長的巷道里,我一個人獨自彷徨在雨中,孤獨、冷漠、苦悶又憂愁……
生再一次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濕漉漉的天氣,濕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樣也是濕漉漉的。然后我卻希望逢著一個姑娘(意象3,板書),一個什么樣的姑娘?
引導集體朗讀第二、三、四、五、六節(提醒注意感情基調)
師:姑娘,是怎樣的姑娘呢?
生:丁香一樣的姑娘。
師:為什么說丁香一樣呢?
生:丁香是美麗的、素潔的、高雅的。
師補充:丁香在古詩詞的傳統意象中,往往跟憂愁結合在一起,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與憂愁聯系在一起,還有哪些地方體現姑娘的憂愁呢?
生①: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
生②:靜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躍的,而是靜靜的,默然地走近。
生③:嘆息般的眼光,充滿憂郁的、哀傷的。
師:發揮你的想象力,姑娘為何如此感傷?
生答:也許她是為心愛的人兒離她遠去而苦惱心傷,也許她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許,她是為理想受挫而苦悶彷徨。
師總結,是啊,姑娘悄然飄過我的身旁,留下一聲沉重的嘆息,那一聲嘆息里有太多的憂傷,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滿含著迷茫,然后,姑娘攜著一陣淡淡的幽香,像夢境般翩然而逝,漸行漸遠……。我們仿佛聽到了詩人發自內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請你駐足,生命的漂泊請將我一起帶上!,然而姑娘靜默的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
3、再次朗讀,深入意境,讀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調。
①生個別朗讀
②師有感情朗誦
師范背朗誦,給學生極大的感染力,全場沉寂在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誦營造的意境氛圍中,稍后,生自發鼓起熱烈的掌聲。
三、從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師:葉圣陶先生曾經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如果我們從音樂性的角度來欣賞這首詩,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生①:讀起有一種一唱三嘆、迂回反復、回腸蕩氣的感覺。
生②:聽起來悅耳、和諧,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師:說得好,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呢?
經過討論,達成以下共識:
①從全詩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除“逢著”改“飄過”之外,其它語句完全一樣,這樣,同一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起結復見,首尾呼應,不僅加重了詩人彷徨苦悶的心境,也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性。
②每一節共六行,每節押韻兩次到三次,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蕩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
③另外,語言上用反復,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迂回往復,悅耳和諧,一個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我們的心頭。
2、集體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性。
四、結合背景,解讀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
師問:詩人這低沉的傾訴,失望的自白難道純屬是個人的哀嘆嗎?
(生略一遲疑)
師:本詩寫于1927年夏,蔣介石發動政變,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黑暗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雨后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生頓然悟出:那雨巷應該是當時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的象征。(師板書)
師:對,說得好,那么姑娘呢?
生:姑娘應該美好理想的象征。(師板書)
師:詩人就是在現實與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體驗痛苦、無奈、煎熬的進步青年,這彷徨感嘆的哀嘆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讓我們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聽錄音,再次感受這首美麗而憂傷的詩
畢,師:“李杜文章在,火焰萬丈長”,詩人雖然遠離我們而去,但詩的語言正如星星的光輝,永遠閃耀在天際。每當細雨迷蒙的時候,每當你彷徨迷茫的時候,請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請你一定記得在那發黃的詩中,有一位美麗而憂傷的姑娘。
下課。
附:板書
幽怨
雨
巷 戴 我 姑娘
望 苦悶追尋者 美好理想
舒
社會現實
[課后反思]:
《雨巷》是一篇抒情色彩濃烈的詩歌。沒有直白的“情語”,只有委婉的“景語”,形象豐富且具象征意味,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就要首先訓練學生感知形象的能力,進而引導學生去進行體驗,最后達到認知形象意蘊的目的,用個別讀、集體讀、師范讀、聽錄音等多種形式的讀反復體驗,深入詩的意境,造成情感上的共鳴。從初步感知、體會詩的情感基調到深入品味、強化感覺,對感覺和體驗進行整理再到細節認知,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知,另外,置疑設問,集散有致。《雨巷》教學設計中共設置了十幾個疑問。力圖使學生的感覺、體驗、思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但這許多問題歸納起來只有三個:一是全詩有哪些形象;二是如何發現、體驗形象所蘊蓄著的思想感情;三是我們是怎樣解讀詩歌,進而解讀文學作品的。此外,運用適合文本特點的語體色彩是很重要的,《雨巷》抒情性濃烈,且調子低沉,在教學中,盡量采取詩化的語言并且始終保持符合該詩基調的情感色彩。
《雨巷》導學案 篇14
《雨巷》教案
一導入
我們在在前階段的學習中先后學習了聞一多的《發現》、郭沫若的《太陽禮贊》。這兩首詩歌都是屬于感情激烈奔放的愛國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風格截然不同的詩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紹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雨巷》寫于1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征詩。這首詩發表后,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三朗讀此首詩,讀完后談談對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結合前兩首詩來談。
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明確:朦朧。整首詩都籠罩在朦朧的意境之中。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說是景物)?
明確:一共是6個,主要是三個意象(景物)。第一個是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結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經歷)
第三個是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兩字。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系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么要選用丁香?
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雨巷》中寫“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詩李景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
浣溪沙》)全詞是: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李商隱有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詩中另外的物象還有籬墻。這個籬墻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凄涼的氛圍。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個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緒、動作、物態的詞。這些意象一起構成了全詩迷離飄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義
在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重要的一個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等意象都是為了表現女子的形象而服務的。那么詩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著什么?
明確:詩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的一個姑娘,但這個姑娘同時又帶著淡淡的憂愁,正如作者所說的“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時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連這最后的一點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舊彷徨在這雨巷,仍舊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般的/結著愁怨的姑娘。“詩人將丁香般的姑娘寫得那般清雅,凄美、飄渺、哀怨,使這個雨巷包含了豐富的內容,象征著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詩人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詩人把美好生活虛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詩人明明看到了她,卻又無法走近她,象夢一樣來,又象夢一樣地飄逝。
五、藝術特色
1. 變幻文法結構,經過巧妙組合,實現由散文到詩的轉化。
《雨巷》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作者絕妙地切割散文式長句而又渾然天成組成了現代詩的神形兼備的能力。以第一節為例: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詩人寫詩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結構,詩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對完整的語意組合,以某種詩藝標準做原則。此詩中詩人遵循的原則是語音,強調語音的節奏和音調,節奏有長短停頓,詩歌更注重語音的結構。
2.《雨巷》的音節特色
可以說《雨巷》在音韻,節奏方面所達到的神奇效果是這首詩最為突出的成就。
總體節奏:舒緩悠揚
①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行的的行首。韻律詩停頓時值需基本一致,而詩行間停頓稍長,節與節之間停頓更長,《雨巷》單字頓放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節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等連貫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藝術運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詩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尋夢者》如“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④詞的重疊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雨巷》在音節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 詩歌的押韻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詩歌的外在形式是要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而服務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蒙的意境。
3. 詩歌的用詞。
《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雨巷》導學案 篇15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雨巷》說課稿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修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學目標
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3、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在誦讀和對意象的把握中體味出詩歌內涵的多義性并力求個性化理解就成為重難點。
說教法
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與感悟,并力求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說學法
1、誦讀法 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2、體悟法 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3、聯想比較法,通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說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激趣導入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學生耳聞能熟的網絡歌曲《丁香花》導入并附以介紹有關知識及其“美麗”“孤高”“憂愁”的個性。學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覺,興趣也就被激發出來。
2、作者介紹
《雨巷》是詩人的成名作,相關的情況介紹是必要的。
3、賞析全詩
① 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獲得初始體驗。在這個環節,學生只要讀出這是一首什么詩,并對詩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 再讀全詩,體會意境
師生共同欣賞(課件展示)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而教師提示學生方法即抓住幾個主要意象展開聯想,學生頭腦里自然會勾勒出“雨巷”畫面,就能體會出詩的意境。
③三讀全詩,感悟情感
學生在上一環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示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勵學生大膽揣測詩人創作情況及情感,引導其積極思維。
教師此時再做必要的創作背景的補充可謂補學生之所需,學生對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與追求自然會容易得多也豐富的得多。通過合作交流,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把握詩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意義。
④四讀全詩,體會創作美
再次指導學生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閱讀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學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創作風格,通過比較聯想培養學生的鑒賞和審美能力。 總之,在設計教學中我力求依照新課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導學生去閱讀和鑒賞。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于學生學習。這節課我采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并利于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板書:意向(雨巷、 油紙傘、 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 寂靜、 美麗 高潔)象征意義(心境、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