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學設計
黎加厚(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200234,上海)
一、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時代背景
l 我國發達地區的 “校校通”工程大規模建設已經基本完成,基礎教育信息化進入了新的時期。教育信息化的重心轉向以新課程改革為導向,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培訓為核心,推進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深入發展。l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滯后現象。
l “低認知水平,簡單技術操作”需要向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方向發展。
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定義
l 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條件,實現教學過程全優化的系統方法。(祝智庭,2001)
l 所謂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以學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黎加厚,2002)
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8個模塊:
l 單元教學目標分析;
l 學習任務與問題設計;
l 學習資源查找與設計;
l 教學過程設計;
l 學生作品范例設計;
l 評價量規設計;
l 單元實施方案設計;
l 教學設計過程的評價與修改。
l 信息化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在自己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激勵學生主動探究,通過課程問題來激發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思考所學的內容。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關鍵模塊是教學問題設計。
三、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l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l 主體教育理論
l 新基礎教育
l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l 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
l 基于問題導向式的學習
四、信息化教學設計在教學活動中的定位
l 教育理論與課堂教學實踐的中間連接;
l 立足于當今優秀的教育理論基礎;
l 大量的案例、模板、量規、可供教師結合自己教學實踐填空替換的樣板等多樣化的資源;
l 各種“階梯”或“支架”,可供教師能夠輕松愉快地模仿、借鑒、運用;
l 循序漸進,在反復實踐的基礎上內化、領悟、遷移、再創造。
l 強調人文精神和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對各種教育哲學觀念的理解、教學的藝術和造詣、對學生的愛心、對事業的追求,生命的價值等等,融入到每一個問題的設計、每一個教案的構思、每一堂課的教學進程之中。
四、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問題設計
l 通過課程問題設計重新組織教學內容,用問題激發學生全身心進行探究學習,對所學的知識深刻理解,促進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發展。
l “基本問題”:是引導學生致力于揭示各學科核心位置的重要的基本概念的問題,它不是針對具體知識點的學科問題(現在許多教科書上的問題),而是指向學科核心思想和深層次理解的,能夠揭示學科內涵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的問題。
l “基本問題”的特點:
l 指向學科的核心;
l 在某一領域的發展歷史和人們學習過程中自然地重演;
l 孕育了其他重要的問題。
l 基本問題幫助教師關注在較長的教學實踐中(例如,一學年課程或中小學某一學段)教學中的重要主題,透過各式各樣的教學表面活動去關注要教給學生的那些基礎的概念。
l 幫助教師從人、社會、自然、生活的視野來為學生考慮自己的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