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認同理論入門(演講稿)
單元的投射認同比較難理解一些,因為和嬰兒期的功能有關。不深入患者內心也比較難觀察。
其中有個問題要提一下,就是為什么扔出去的東西還要回收回來呢?這是因為一方面其實“扔出去”的那些東西本來就有自己的部分,就像把臟水和孩子一起扔了,最終還是要把孩子撿回來。另一方面,投射性認同帶有歪曲性,而這種歪曲性會受到現實的檢驗。
故投射性認同也不是“萬法皆由心生”,和現實有一定關系。
雙元的投射-認同就簡單多了。而且也是最常見、最重要的投射-認同形式。一般搞臨床的,只要知道雙元的就行了。單元的更多是和發展心理學以及精神病患者有關。
雙元投射認同涉及兩個人,投射者,接收者。
第一步,仍然是投射者分裂內心世界,把某些壞東西分割出來。
第二步,仍然是投射,不過這種投射不僅僅是嬰兒那種內心的過程,而是在人際關系中把這種投射表達出來。主要有六種的表現――挑剔、抱怨、嫉妒、崇拜、贊美、依賴。所以遇到別人挑剔你,抱怨你,嫉妒你,不必太憤怒;遇到別人崇拜你,贊美你,依賴你,也不必太興奮。雖然從禮貌上還是要認同一下,或者自我攻擊一番,以示謙遜。
第三步,認同。這時候的認同就要多說一些。首先是接收者變的像投射者所挑剔、抱怨、嫉妒的那個人,或者所崇拜、贊美、依賴的那個人。這時接收者的認同,叫做投射性反認同。然后是投射者認同接收者,他也變得像他當初投射者所挑剔、抱怨、嫉妒的那個人,或者所崇拜、贊美、依賴的那個人。如果是前者,叫做負性投射-認同,治療同盟要出問題,如果是后者,是正性投射認同,移情性好轉就是這么產生的。
舉個例子,有位患者找我做治療,把我狠狠贊美一通,開始報喜不報憂,雖然癥狀緩解,但是其實她的自卑沒改善,而且也沒有完成認知療法的家庭作業,對此投射-認同解釋是這樣的:“在你的眼中,你只要靠近我,你的癥狀就可以緩解,因為你覺得我總是有一些好方法。所有好念頭好方法、治療的效果都來自我,和你沒什么關系。這樣我們的關系就像一個脆弱的小孩和他那無所不能的爸媽的關系。我變得越來越自戀,你卻越來越自卑。你對我和對治療的不滿也不能表達出來。我擔心這樣下去,我會變成自戀人格障礙,你可能焦慮癥倒是好了,抑郁癥出現了。你有什么主意嗎,我們可以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在后面的治療中,又有接著的解釋,“所以我覺得,其實你看到的那個能力很強的我,那個能夠解決很多問題的我,是你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你甚至想要成為一個自戀的人,無所不能,但是你又害怕,害怕成為這么一個人會有危險,你害怕什么呢?”
后來她告訴我,原來她是害怕分離。
三元或多元的投射-認同,其實是俄狄浦斯情結的基礎,在這種關系中,對小男孩來說如此,“我和媽媽是好的,爸爸是壞的。可是我又不能沒有爸爸,而且我潛意識中其實是想要變成和爸爸一樣。”
三元關系的投射-認同一般在家庭治療、團體治療、督導、培訓班中常見。這個問題及其復雜,放到以后講。其過程仍然和上面類似,不過其中有第三方介入。而此第三方往往是投射的對象。對此我在一些有關投射認同和家庭、青少年的文章中提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