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稿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多為老百姓做好事,多為老百姓謀利益,善事日積月累就象滴水匯成江河湖海而升華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會受到老百姓的的擁戴,恪守道德準則的團體就會與時俱進,健康發展。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之所以雖歷盡滄桑卻一脈相承依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是一代代龍的傳人上下求索揚善棄惡的必然結果。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都無不勸誡提倡人們從善。從這個角度說,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追求“善”的歷史。所謂“善”就是“好”,“善事”就是遵循大多數人認可并遵守的行為準則或游戲規則所做的“好事”。 作為一方官員,務必上善若水,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努力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實現“中國夢”凝聚正能量。
如何把“明禮知恥•崇德向善”主題實踐活動在我縣引向深入開展?
(一)深化宣傳普及、增強認知認同
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貴在知行統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礎,內心認同才能自覺踐行,春風化雨才能潤物無聲。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一定要在增強認知認同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培育核心價值觀離不開持續的灌輸,抓好宣傳教育始終是一項基礎性工作。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們心里播下種子,就能生根、開花、結果,就能轉化為崇德向善的實際行動。要把“三個倡導”基本內容講清楚,引導人們牢牢把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覺遵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要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傳播展示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深入闡釋中國夢是當代中國人民共同理想和價值追求的形象表達,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認知認同不僅要體現在理性認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認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義的力量,才能行之久遠。這就需要找準宣傳教育同人們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點,善于用講故事的方式,宣傳最美人物、弘揚最美精神,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用小故事闡發大道理,做到深入淺出、情理交融。要善于運用大眾媒體傳播核心價值觀,加強核心價值觀的網上傳播,最大限度地唱響正氣歌,使核心價值觀真正成為人們心靈的羅盤,成為人們情感的寄托。
培育核心價值觀,重要的是增強人們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追求真善美的價值觀,中華民族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每個人心底蘊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就是我們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深厚的土壤。要把增強全社會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作為宣傳教育的重要著力點,引導人們辨別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自覺做到常修善德、常懷善念、常做善舉。現在突出問題是,在一些領域和一些人當中,價值判斷沒有了界限、喪失了底線,甚至以假亂真、以丑為美、以恥為榮。一定要正視問題,把正面教育與輿論監督結合起來,把熱點問題引導與群眾道德評議結合起來,旗幟鮮明地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樹立正確導向、澄清模糊認識、匡正失范行為,形成激濁揚清、抑惡揚善的思想道德輿論場,引導人們自覺做良好道德風尚的建設者,做社會文明進步的推動者。
培育核心價值觀,必須堅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青少年階段是價值觀形成階段,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抓好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來、管住了長遠。要把青少年價值觀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貫穿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采取不同的引導方式,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建立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長效機制(我身邊的好人、中國夢我的夢、愛我家鄉、爭做文明人)。要以對國家和民族高度負責的態度,凈化社會文化環境,整治網絡環境,對那些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違法犯罪行為要堅決查處、嚴厲打擊,讓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
(二)推動人人參與、人人實踐
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在于實踐,在于每一個社會成員自覺行動。參與面越廣,踐行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基礎就越深厚。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必須堅持教育和實踐兩手抓,以教育引導實踐、以實踐深化教育。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對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是具體的,必須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動員人們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把“三個倡導”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增強自覺奉行和日常踐行的能力。要堅持不懈推動實踐養成,廣泛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人們在實踐中深化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要充分利用重大節日、重大活動,開展面向大眾的主題實踐活動,開展必要的禮儀活動,讓人們更好感悟核心價值觀的真諦和要義。活動不在多,關鍵要有效果。如果離開實際生活和工作去搞道德實踐活動,不管口號提得再響,活動規模再大,最后只能是空對空。推動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一定要注意貼近性、對象化、接地氣,實現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結合,讓人們便于參與、樂于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