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傳統戲曲的危機與新變
如,觀看了上海淮劇團的《金龍與蜉蝣》,你就了解什么是淮劇藝術的獨特美。觀看了福建泉州梨園戲劇團的《董生與李氏》,你就了解什么是梨園戲藝術的獨特美。九十年代的這些作品.后來大都成了二十一世紀初人們所選擇的“舞臺精品”。
保持了具體藝術的獨特性,也就維護了整個藝術百花園的多樣性。藝術的美,總是在各種獨特存在的藝術品種、藝術風格的共生、對比中顯現出來。就如色彩,只有五顏六色互相比較、互相映襯才各顯其美。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種“強勢”的色彩,那么這種色彩也就不美了。藝術的多樣化、多類型化。為人類對生活的豐富性與多元化提供了最好的、最生動的體驗空間。人類以數千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創造了無比豐富的民族戲劇類型。在這個豐富多彩的藝術百花園中,各種藝術美都在相互比較中顯現。“世界戲劇”是由各種“民族戲劇”共同構成的一個“藝術網”,這正是一種藝術上的“生態平衡”。維護了各民族戲劇,就是保護了整個戲劇的生態環境。
在開放的社會中,民族文化自然會遇到各種外來文化和各種社會現象的沖擊。兩種不同風貌的藝術相互碰撞、沖擊與遇合。有可能讓一種文化淹沒了另一種文化。這是一種不幸;也有可能產生“非驢非馬”、“不倫不類”的粗糙的“雜種”。其低下者是一種淪落,其高明者則意味著創新的開始。但不能停留在“非驢非馬”的階段,必須走向良善的融合,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藝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戲劇歷史.已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例證。
我一直認為:對于文化的個性,需要在傳承中強化。亦需要在向異質文化的學習中不斷優化。無所依傍的創造是一種創新,對傳統的重建則是另一種創新。這里重申此一認識,以與諸位專家商略。
上文是傳統戲曲的危機與新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