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沈陽故宮旅游產業推介研究
1625年,努爾哈赤將后金政權遷都于此,將沈陽更名為盛京,后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軍入主中原,定都北京,而盛京則成為陪都,因此,沈陽又被稱為“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并遺留包括“一宮兩陵”在內的眾多歷史文化遺存。沈陽故宮的建筑文化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充分體現了17世紀前期東北地區和滿族民族特點,與明、清兩代全國性統一政權的宮殿——北京故宮既有著相同的因素,又有著顯著的差別,沈陽故宮歷史悠久,人文積淀濃厚,是研究特定時期的活化石。雖然沈陽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但因對旅游業缺乏投資,設施落后,又因長期受國家高度保護,缺乏市場競爭機制,以致沈陽旅游業遠落后于其它城市。為發展沈陽的旅游業,應擴大開放范圍,完善與旅游相關聯的各項配套設施,加強宏觀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加快發展旅游商品,擴大旅游宣傳,重視旅游安全,并加強建立有關法規和人才的培養。
沈陽故宮建于公元1625年,是滿族人建立的清政權早期皇宮。1644年清遷都北京后,經過增修,又成為皇帝巡幸東北時的行宮。沈陽故宮作為清政權的早期宮殿,既吸收了中原建筑風格和宮殿制度的理念,又把滿族在政治體制和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方面的特色及地方建筑風格一起融合到了宮殿建筑的布局、裝飾和造型之中了,使得沈陽故宮在建筑藝術和使用制度方面,既與中原文化有著明確的傳承和融合關系,也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區別于其它一些同類建筑。沈陽故宮以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和濃郁的滿族特色而迥異于北京故宮。沈陽故宮主要建筑有大政殿、崇政殿、十王亭、清寧宮、文朔閣以及鳳凰樓等高臺建筑。特別是做為沈陽故宮的標志性建筑的大政殿,以八角檐攢尖式木結構的形式體現滿族特有的“賬殿”,其殿身正面紅柱上的雙龍翹首揚爪,雄渾有力;殿檐下獸面、蜂窩等別致的木裝修,同則反映了藏傳佛教的裝飾手法,而在故宮宮殿群中路的東西二所,則是乾隆時期增修的皇帝行宮,包括供皇太后接受朝賀的的頤和殿、起居之所介祉宮,皇帝處理政務的迪光殿等,其清雅奇趣的江南園林布局,精巧細致的裝飾手法,華貴不凡的宮廷陳設,處處都體現的是漢族文化和皇家園林的色彩。1926年至今,沈陽故宮更名為沈陽故宮博物院。現存古建筑100多座,總占地面積60000多平方米。博物院的終極價值是傳承文化,中小學生則是文化傳承的主力軍,博物院是歷史文化的承載體,讓中小學生參觀博物院的目的正是讓其了解其中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同時,舉辦此次活動也是為了加強中小學生對特定歷史時期建筑風格、文化內涵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