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畢業論文模板:校園網絡文化誤區
唯技術的趨向在校園網絡文化中的表征是對人的生活世界的割裂。在網絡空間中,人類擺脫了“原子化的生存”空間,進入到了一個遠離社會和生活的“數字化生存”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人們猶如斷線的風箏、無根的浮萍在虛靈的飄蕩。米蘭?昆德拉曾經將這種身不由己居無定所的失重狀態稱為“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在這種空間之中,存在的個體不是有血有肉真真切切的個體,而是被數據化符號化的個人,人被異化為作為其文化(人化)產品的信息,人由此被物化了。在這個虛擬的空間之中,人們不僅承受著“生命不可承受之輕”,還要承受著不可承受之快。在日新月異的信息化驅趕和欲望的誘使之下,人們猶如醉漢駕駛著失靈的汽車被推入高速公路,欲罷不能。這種快的結果,使人們無法細細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無法體味愛情的刻骨銘心,人們更無時間坐下來做深邃的思考和研究,……于是,生命的厚度變得輕薄,生命的意義就僅僅存在于沒有感覺、沒有記憶、沒有過程的虛擬的“生活”空間之中。技術化的結果導致虛無,虛無的結果導致對人的生活世界的割裂,對人的目標和價值的迷失。中國論文服務網是學生論文快速寫作,校園文化職稱論文發表,企業文化論文范文參考首選網站。
第二、制度層面上的失范和行為的平面化。網絡的虛擬性、自由性和開放性為校園網絡文化在制度失范和行為的平面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1、 校園網絡活動制度很不完善。網絡發展到今天,還處于不夠成熟的發展時期,舊的制度無法對這些活動作有效的規范,新的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或者還很不完善),這樣就造成制度上的空白。正如新加坡bas副會長b?高維斯說:“現在存在一些灰色領域,而且其中十有八九,任何國家的法律都不會涉及。”
制度的失范使各種非主流文化包括一些虛假信息、色情文化、封建腐朽、反動思想趁虛而入。而這一切精神污染的侵入就是借助網絡而侵蝕學生的心靈的。據報載,“在上網的學生中,注重‘正面報道’的只有17.6%,注重‘負面報道’和‘不同于傳統的媒體新聞’的卻有75.9%”。相反,一些非法信息卻大行其道,例如,南方某高校bbs上1999年9月和10月曾經出現從反動刊物‘大參考’和‘楓華園’轉貼文章的事件,這些文章宣傳極端民主自由、攻擊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政策,為非法的邪教組織‘’打抱不平,影響很壞……”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2、網絡的虛擬化,使文化主體間的關系由人與人或者人-物-人之間的關系簡化為人-機關系,這種關系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變得冷淡,人際關系變得冷漠,校園網絡人行為走向平面化。也就是人在冷冰冰的機器打交道之中,其心理和行為變的和機器一樣,沒有感情,沒有理想,成為一個冷冰冰的機器,虛幻的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據“某高校顯示,45%的學生成天上網;不關世事,在網上尋找自己的世界;65%的學生不知道校歌是什么;80%的學生不穿校服;30%的學生從不參加集體活動,偶爾參加也是為了名利”。 在這種情況下,校園人寧愿選擇網絡上虛幻的豐富和美好,而不愿意深入現實,體會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盡管他們能夠在想象中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度過網絡生活,可是他們對現實校園生活越來越無動于衷,這種“豐富而簡單的”生活,使人居于一種失重狀態,米蘭?昆德拉稱之為“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在這種狀態下,“……他們生活在默默無聞和孤立無援的死寂狀態之下,因而是在郁郁寡合,郁郁寡歡之中。……”(波普爾語《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的加劇,導致逐漸趨于孤立、冷漠和非社會化,造成自我的迷失和性格多重化,造成校園人產生許多與網絡有關的心理疾病,例如網絡成癮癥。
第三、精神(價值)層面上的個我化和庸俗化。個我化是指校園人在與社會和他人打交道的過程中評判一切的價值標準和尺度是從一己之利出發,以自我為中心,極端自私自利。網絡化生存條件下導致的價值個我化,這是與其分布式多渠道、多出口、跨國界呈開放性的網絡技術結構緊緊相關。在這樣的網絡空間里,除了一些必要的保證服務器正常工作的“管理員”之外,沒有“管理者”和“統治者”,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可能統治和支配整個網絡。技術上的空缺,制度上的空白,道德上的約束力下降,使人們在人生觀上的個人主義急劇膨脹,他們追求個人的絕對自由。“他們不尊重他人的目光,因為他自己就是目光;他們不拘泥與傳統加給他們的各種生活和創造法則,因為他們自己就是法則;他們不模仿世界,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世界。” 他們在一個沒有時空、沒有權威、沒有任何約束的世界里,愛怎么想就怎么想,愛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切都是以自己為出發點。一句話,自我就是一切。在這種網絡世界培養之下的文化主體,他們往往將這種行為方式固著化,內化為其價值理念,從而使人們形成極端個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