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博物館導游詞(精選6篇)
天津市博物館導游詞 篇1
怎么樣朋友們是不是覺得這塊碑很值得一觀呢,欣賞完我們文廟的石刻精華之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我們館內的木刻精華,我們文廟的鎮館之寶,也是我們文廟的第4絕——至圣先師孔子神位。這塊牌位是在明代嘉靖九年(1530)時制作的,已經有480多年的滄桑歲月了。根據史書的記載明世宗嘉靖九年,禮部議奏:“人以圣人為圣,圣人以孔子為至”。孔子是至賢,但畢竟是人臣,因而應當去掉“文宣王”的王號,改稱“至圣先師”,準奏后,嘉靖帝就詔令全國,“去塑橡、設木主、罷封爵”,意思是說文廟以后都不準在供奉孔子像了,把孔子像換成孔子的牌位進行拜祭久可以了。而且嘉靖皇帝還頒布了各地制作孔子牌位的統一規格和標準。按照規定,孔子牌位必須是“高二尺三寸七分,厚七分,闊四寸,座高四寸,長七寸,厚三寸四分”。不能大,也不能小,規矩是相當嚴格的。以至于現在山東曲阜孔子廟內保持著的一塊嘉靖九年制作的孔子牌位,其長寬高厚完全按照朝庭規定的尺寸而作。然而令人費解的是,我們資中文廟內的孔子牌位卻忤逆了“天威”,光是通高就有八尺八寸六分,超出當時規定的3倍,它的寬是四尺二寸,厚度七寸五分,可以說是遠遠超出了嘉靖皇帝所頒布的孔子牌位的規格大小。其二便是按規定,牌位必須“朱地金書”,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牌位卻是金底黑字,正中的“至圣先師孔子牌位”是用黑漆寫在金榜上的。可以說,這塊牌位無論是從尺寸大小還是字體顏色上都沒有按照當時皇帝的要求來制作,我們都很清楚在封建專制社會里,是最為忠君守道的。但是當時的這里的人們為什么偏偏如此大膽的頂風違命,抗旨不尊,公然的忤逆天威,炮制出了這么一塊欺君之物呢?有人說或許是對資中文廟的一個特許,因為我們資中文廟的孔子像都是站著的。。。。。但事實上至今仍然沒有人知道其中的來龍去脈,這也成為了我們華夏神州所有文廟中永遠的未解之謎。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此牌四周縷空雕刻著九條龍,二條鳳,外圍是以花瓣和海濤、龍鳳纏繞其間,栩栩如生、呼之欲飛……可以說此牌構思巧妙,形態生動,技術精湛,氣勢恢宏,是不是令大家嘆為觀止呢?其實現在在山東的孔子廟里也有這么一塊一般大的牌位,只不過那個牌位是清代才立的,而我們這塊是明代就有了的,相比起來,我們文廟里的這塊牌位不僅大,而且歷史更悠久。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它如此完好的保存下來,是十分不易和珍貴的。怪不得此牌被人們譽為“中華第一牌下面我們來到的是東廡,這里同樣也陳列著各式各樣的館藏文物,我們現在看到的拓畫,是從我們資中南宋時候出的宰相趙雄的墓里拓畫下來的,這幅圖的名字叫做“宰相出行圖”當時發現的時候,墓里的圖畫都是彩色的,非常的漂亮。接下來我們看到的就是我們資中清朝光緒年間的狀元駱成驤的照片。他17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這塊“經魁”匾就是他中舉人的時候,送給他的外公的報喜之物。31歲時被光緒皇帝欽點,成為清朝唯一的川籍狀元。這塊“狀元”匾就是在他中狀元之時候,送給他的舅舅的報喜之物。這個“狀元”匾上的“欽點”二字便指的是光緒皇帝的欽點,那么為什么光緒帝會欽點他為狀元呢?我們可以開看看下面的文章,這是駱成驤在當時殿試的時候手寫的《殿試策》。單從這篇字來講就寫的十分工整,如同現在的印刷一般,由此可見駱成驤的書法功底。據說當時光緒皇帝臨軒側問當下應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并要求大家暢所欲言,于是駱成驤就在這篇文章中寫下了4個點來回答光緒皇帝所提出的問題,這4點分別是:整軍練兵、興修水利、例行節儉、懲治貪污。可以說這4點建議在歷朝歷代都是十分受用的,光緒皇帝看后十分喜歡,便欽點了駱成驤為狀元。由于其出身于貧寒農家,中狀元后駱成驤并沒有做官,而投身教育事業,大力的興辦學堂。他在當時的京師大學堂(現在的北京大學)做過首席提調,后來回川以后創辦了四川高等學堂,也就是現在的四川大學,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份《殿試策》的原件就保留在了現在四川大學里。
天津市博物館導游詞 篇2
我們先來到泮池的左邊,現在我們看到這塊高大的石碑便是清朝最著名的皇帝康熙在他40歲的時候,也就是康熙33年手書的《四書.大學》碑,距今300多年的歷史,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康熙也下令全國,凡是有文廟的地方也就必須要立這塊碑,現在有些文廟里已經沒有了,而我們這里的文廟卻至今仍舊保存了下來,這是十分難得和珍貴的。我們都知道康熙皇帝雖然是一位滿洲皇帝,但是他對漢族的儒家文化確是十分的喜歡。這塊碑的內容主要是《大學》里經一章的內容,簡單的說來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寫這塊碑的時候康熙正當盛年,其書法剛勁豪放,頗具唐人氣韻,從這塊碑里的書法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位滿洲皇帝的深厚的漢文化功底。這塊碑與它正對面的石碑并稱為資中文廟的另一絕,對面的石碑是明成化四年明憲宗皇帝書《御制重修孔子文廟碑記》碑。兩塊碑均高4米,寬1.9米,兩兩對稱而立,兩道碑文,碑體高大,尤顯風采,均以帝王萬乘之尊御書,堪稱資中文廟之精品。
兩座碑的旁邊都各有一座祠堂,也是對稱而立的。首先我們來看位于左邊的名宦祠,名宦祠供祀的是外地人從隋到清在資州做官而政績卓著的官員,如唐代的節度使韋皋、刺使羊諤、宋代的范祖禹等,一共二十八人。因為我們資中在歷史上曾是州郡屬的所在地,為州時間長達900多年,所以這里面的最高官就是州官,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市委書記。現在我們來到了與剛才名宦祠對稱而建的另一個祠堂,叫做鄉賢祠,鄉賢祠供祀的是資中人在外地作官而名揚青史的杰出人物,如西漢的詞賦家王褒,南宋狀元趙逵、南宋宰相趙雄等,一共二十四人。其中宰相趙雄為這里供祀的最高官員。鄉賢祠的旁邊有關于張大千所作的資中八景的介紹,我們知道張大千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他雖為內江人,但卻與資中有著很深的情誼。因為他的親戚很多都在資中,小時候他經常跟著他的二個來到資中玩,所以從小就對這里很了解。1956年張大千離開大陸移居法國的時候,出于對家鄉的思念,他便憑小時候自己的記憶,畫了這資中八景圖,送給自己的資中親戚。大家不妨來欣賞一下國畫大師張大千印象中的資中8景。
位于兩座祠堂中間的這一排殿堂式的建筑叫大成門,又叫“戟門”。這道門同外面的大門一樣,從前只逢祭祀大典之時才會開放,主要的作用是供文武官員休息整裝的地方,平時只能從兩邊小門進出,左邊的小門叫“金聲”,右邊的小門叫“玉振”。
天津市博物館導游詞 篇3
現在我們穿過了大成門,來到了又一個圣潔的天地。這座院落叫崇圣祠,它與前面的大成殿錯落有序,頗具匠心,布局是相當合理、巧妙的。資中的文廟的面積很小,但是他的結構確實十分的緊湊,我們可以看到左右兩邊的鐘鼓樓也都完好的保存下來了!兩座樓也是對稱而建的,用一句成語就叫做晨鐘暮鼓。
好了,游客們,我們現在處于的位置是西廡,在正對面同樣與它也是對稱而建的是東廡。西廡和東廡在古時候又叫做“廂房”。它們在文廟里的主要作用是用來陳列孔子和72賢人(也就是他的72位弟子)牌位的地方。但由于我們的文廟博物館也在文廟內,所以這里變成了我們陳列我們文廟內珍貴文物的地方。那么我們首先來欣賞這塊石碑,這就是歷史上著名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的《幽蘭賦》。這組碑刻一共七塊,每塊長2米,寬1.2米,是質堅粒細的巫峽石刻制的。話說在清朝的咸豐年間,資中人李福州靠一手熬糖的好手藝,成了當地八大首富之一,就在縣城外牛寨溪修起了“李家花園”。李福州讀書不多,卻天資聰慧,發財后不惜重金購買名人字畫裝點花園,有一次他在宜賓做生意的時候,發現了黃庭堅的這幅字,他非常的喜歡,并派人專程從巫峽開采到了上好的巫峽石,又花重金請了一位成都的匠高手,在自己的家里面把黃庭堅的這幅《幽蘭賦》給刻了下來并用他來裝飾自己的書房。不過十分可惜的是,待到這位商人死去了之后,后輩式微,字畫散盡。而這7塊石碑每個就重達1噸多,無人搬動。新中國成立之初,土改時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分到了這堆石頭,將它們砌成灶房外墻和豬圈。建房時嫌有字的一面不光滑礙事,就將無字的背面放在外面當豬圈墻,有字的一面是自家灶房糊上了泥巴。誰知這樣就完好地保護了石碑,還使它“失蹤”了20多年。直到1974年,當時我們文廟的老館長楊祖塏老先生才意外的發現了這塊珍貴的石碑,經過細心的清理、保管之后,這才讓此碑重見天日,也讓大家一飽眼福!
這塊碑我們又把它稱為“三絕碑”,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它在文、書法、雕刻這三方面都是可以堪稱“三絕”的石刻。首先是它的文章此文是唐代的韓伯庸所作,大家請看:“陽和布氣兮,動植齊光;惟彼幽蘭兮,偏含國香。吐秀喬林之下,盤根眾草之旁。雖無人而見賞,且得地而含芳”。意在說吸收了天地精華,有國香之資的蘭花卻因出生不好“吐秀喬林之下,盤根眾草之旁”而無人知曉只能孤芳自賞。然后文章說了三個故事來贊美蘭花,第一個便是“橫琴寫操,夫子傳之而至今”。這里的夫子便是孔子,說孔子發現的蘭花之后很是喜歡,便彈琴給蘭花聽,以此來贊美蘭花的高潔。第二個便是“燕姞夢蘭”的故事,說燕姞只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女子,一日夢見他的祖先給她一棵蘭花,告訴她這蘭花將來會是你的兒子,你現在收下她之后,別人就會像愛蘭花一般的來愛你,而后當時的國君鄭文公愛上了這位叫燕姞的女子,并以蘭花作為定情之物娶了她,果然婚后為鄭文公生下一子,取名為蘭,也就是后來的鄭穆公。第三個講的便是屈原也喜歡蘭花,贊美蘭花,我們可以看到,碑里提到的“騷人,楚客”指的就是我們偉大的詩人屈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蘭花的確是有國色之資,所以才有了后來的“寄愿移根于上苑”,即搬到了皇宮受大家的賞識。介紹完這篇文章之后,我們不難想到其實孔子的遭遇就像蘭花一樣,一開始周游列國,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不被賞識,而后才被人們認可,受到大家的尊敬。因此把這篇《幽蘭賦》放在祭拜孔子的文廟里,也是十分適合的。我們再看他的雕刻,說它絕是因為這位工匠的刻工了得,他把黃庭堅每個字的虛筆都刻得近乎完美,栩栩如生,十分難得。當然了,三絕”中最絕的還屬黃庭堅書法,全文396個字,平均手掌大小,寫得氣韻橫生,是50多歲的黃庭堅第一次被貶后奉召回京時書寫的。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跌宕開闊、沉著剛勁的手法,來表現受冤平反后的心情及對蘭花品格的向往。碑文中的字體奔放壯美,章法連綿,是黃書的代表作之一。
天津市博物館導游詞 篇4
走出東廡,我們現在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資中文廟的核心部分——大成殿。大家請跟我來,這片寬大的平臺是祭孔之時舉行八佾盛典的地方。所謂“八佾”,是古代天子用的一種樂舞,排列成行,縱橫都是八人,一共六十四人。諸侯只能縱橫六人,叫“六佾”;大夫縱橫四人,叫“四佾”。孔子是文宣之王,連皇上都要對他頂禮膜拜,當然要享受八佾之舞的最高待遇了。站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大家還可以看到對面的一座黃色的琉璃瓦建筑,那就是我們的資中“武廟”。現在現存的文廟是全國有29座,現存的武廟在全國有10座。文武廟并存且相距如此之近的在全國已經十分少見了,所以20__年的時候,國務院就把這兩座廟一并歸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曾講到我們資中文廟有5絕1奇,我們先前已經欣賞完了4絕了,那么剩下的一絕和一奇便是在我們的這做大成殿里面。請!首先大家看到的便是我們大成殿中心的孔子站像!這尊孔子站像高3.85米,底座1.2米,石像凈重7噸。站像姿取的是唐代畫圣吳道子繪的“至圣先師圖”。它便是我們文廟里的一奇,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全國的29座文廟里的孔子像全都是冠冕莊嚴的帝王坐像,原因我們剛才有講到是由于孔子被封為“文宣王”,要享受帝王的待遇。而我們這里的孔子卻塑得是站著的布衣像。很多人曾對此表示不解,為何我們資中文廟的孔子像是站像而且還是布衣的呢?我們都知道孔子曾“學琴于師襄,學樂于萇弘”。即是說向師襄此人學了琴,而后又向萇弘學了音樂。而萇弘又是我們資中人,根據孔子一直強調的“尊師重道”的思想,那么在老師的故鄉孔子他便要站而不坐,以表示他對自己老師的尊重。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恭身而立,雙手前伸上舉,作“天揖之勢”,生動地再現了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夫子彬彬有禮,尊師重教而平易近人的圣潔豐姿。其實呀,在南京的夫子廟里也有一座孔子站像,不過那尊站像僅立在門口不受祭拜,而我們資中文廟里的布衣孔子站像是全國獨一無二的要接受祭拜的孔子站像,這也便使他成為中華一奇。
現在大家抬頭看到的這10塊匾,便是我們資中文廟的第五絕了。這10塊匾里面有8塊都是清代從康熙到光緒8個皇帝為孔子題寫的。因為呀,當時康熙皇帝規定凡是要做皇帝的人都必須為孔子題匾,這樣才能有資格,所以康熙帝便帶頭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寫下了正中最高一塊“萬世師表”匾,意思是說千秋萬世都要以孔子為師,以孔子為表率;第2塊是雍正皇帝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題寫的“生民未有”,意思是說至從世間有了生靈以來都沒有再出現過像孔子這樣的人物了;第3塊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年(1732年)題寫的“與天地參”,這里的“參”是第三的意思,就是說天為一,地為二,孔子為三;門口上面是嘉慶皇帝于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題寫的“圣集大成”,意思是說孔子是圣人,是集大成于一體的;然后依次是道光皇帝題寫的“圣協時中”,意思時說孔子是圣人,他講的中庸很能教育人;咸豐皇帝題寫的“德齊幬載”,意思說孔子的道德學識用布都寫不完,用車也載不完,以此來表現孔子的學富五車;同治皇帝題寫的“圣神天縱”,意思是說孔子是圣人是神人,他的行為是天都要放縱的,表示孔子不受天地之約束;光緒皇帝題寫的“斯文在茲”,它的意思是說如果要談文化的話,只有孔子才能算得上有資格。這便是清朝8位皇帝為孔子提的匾,我們把它們統稱為“八皇匾”。這些全都是萬歲爺們的親筆題詞另外還有兩塊是國min黨政府主席林森題寫的“德配天地”、國min黨總裁蔣中正題寫的“道冠古今”。提起林蔣二位題字的匾額,開始后,在“破四舊”、“立四新”的極左思潮沖激下,難逃厄運,紅衛兵準備砸爛此二塊匾額。這緊急關頭,原縣文管所所長楊祖塏急中生智,將二塊匾額當著文廟大門安上,真乃天意,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剛剛合適。楊在上面涂上了紅漆,并在大門正面寫上共產黨萬歲,在大門背面寫上“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革命口號,才躲過了這場災難。在_。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才把這兩塊匾恢復原狀,理直氣壯地掛在文廟大成殿內。好了,對于文廟的介紹就到這里了,希望大家在這一次的游覽中感到高興。
天津市博物館導游詞 篇5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我們文廟的建筑布局是一個完全對稱的建筑布局,它的中軸線就是我們的第四孔照壁和正前方大成殿里的孔子像這兩點所形成的一條直線。現在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青石牌坊,正中為“靈星門”,左邊是“賢關”,右邊是“圣域”,表明這里是靈天寶地、圣賢之區。為什么要在這里立這么一個青石牌坊呢?這個在古時候是有講究的,當人們來到文廟祭拜孔子的時候,要從這三道門進去。但是古人們在祭拜孔子的時候,他們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不同等級的人要從不同的門進去,正中的“靈星門”在古時候是只有皇帝或者是皇帝欽點的狀元才可以走的,左邊的賢門是那時候被認為是有賢之士走的,而右邊的圣域則是給得圣之人準備的。不過今天大家來到這里地位都是一樣的,所以大伙兒也不必拘禮,請跟我來吧!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就是我們資中文廟的又一絕——“泮池”。為什么叫“泮池”呢?原來呀,在古代學校被稱為“泮宮”。是由魯德公在泮水之濱建立學宮而統一命名的。“泮池”的意思即是學校門前的水池,傳說能振興學業。在科舉時代,童生考中秀才之后,都要到這里來繞池游走,慶賀入學,古人稱為“游泮”,是相當體面的光宗耀祖之事。那么它被稱為絕的原因是因為別的文廟的只有一個“內月池”即“泮池”,而我們的文廟不僅擁有“內月池”還擁有一個“外月池”也就是我們剛才看到的“洗墨池”。兩池兩兩相稱,相得益彰。再有就是我們這個泮池本身,大家請看,橫跨池面的一座刻有龍形的橋,叫做“狀元橋”。跟全國別的文廟不同的之處在于,其他文廟的橋都是一橋一孔,而我們的狀元橋是一橋三孔。是不是十分的特別呢?而且在其他各地的有些文廟里它的狀元橋是封閉的,不過呀,因為資中在歷史上一共出了2個狀元,一個是南宋的趙逵,一個則是清朝的光緒年間的駱成驤,所以呀我們文廟里的狀元橋是可以向游客開放的,大家不妨在這泮池邊和狀元橋上盡興的游走一番,體檢一下古時候讀書郎升入學官和高中狀元的喜悅之情!
天津市博物館導游詞 篇6
這輛紅色轎車,為溥儀于偽滿洲國宮廷使用的儀仗車隊“鹵簿”中溥儀的御用專車。它是1932年秋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特別訂制的超豪華凱迪拉克老爺車。轎車長5.7米,寬1.99米。高1.92米,比溥儀的私車乘坐起來更為舒適。聳立于車頭之上的車標——偽滿洲國的皇室徽章“蘭花御文章”,更證實了它的主人的身份。所謂“鹵簿”,是古代天子出行,安排車駕次第的一種制度。偽滿“皇帝”溥儀所用的“鹵簿”,是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車頭駛插有小國旗的“凈街車”,隨后是溥儀的紅色御用專車,其左右各有兩輛日本憲兵駕駛的摩托車伴隨,后面是隨從和警察的車輛。溥儀出行時,其“鹵簿”車一般為九輛,但1934年3月1日,溥儀登基當天的“鹵簿”車卻多大22輛,可見登基典禮之隆重。溥儀還曾因此而一度沉醉于自己再次做了“皇帝”。但此后發生的一切,卻打破了溥儀的復辟迷夢。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傀儡皇帝的命運。1945年8月11日夜,溥儀逃離偽滿皇宮時乘坐的也是這輛汽車。遺憾的是,這輛不知見證了多少丑聞與罪惡的汽車卻在偽滿洲國覆亡后散失而不知去向了。這輛轎車則是我們按照原車原貌復制的。
請大家隨我去參觀溥儀的寢宮緝熙樓。
(緝熙樓)
緝熙樓,是一座青磚鐵皮房頂的歐式二層樓房,原為吉黑榷運局的辦公樓,1932年4月3日之前經改建維修,成了溥儀及其后妃居住的寢宮。溥儀依據《詩經·大雅·文王》中的“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這句話為此樓命名。“緝熙”二字象征著光明,但溥儀住進這里后,發現一切都與他想象的截然不同,完全受日本關東軍擺弄得傀儡皇帝的生活簡直就是暗無天日!
進入樓內,拾級而上,我們來到二樓。二樓的西側為溥儀的生活區,主要包括臥室、書房、理發室、佛堂、衛生間和中藥庫。溥儀的臥室裝修得簡潔明快,床為雕有二龍戲珠圖案的紅木床,床上的一對緞枕,據說是祥貴人譚玉齡親手縫制的。溥儀天生怕熱,從小養成了蓋毛巾被睡覺的習慣,夏天蓋一條,冬天蓋兩條,貼身處襯著一個白色的衛生單,每天都要換洗。奇怪的是,南部窗下還擺放著一男一女兩具仿真人體模型,平時用布蓋著。臨睡前,溥儀常把它們豎在床前。據說,這是溥儀為防人暗算而用作防身的“護衛”。
與臥室相通的房間是溥儀日常學習的地方——書齋。溥儀作為傀儡皇帝,由于整日里無公可辦,也就漸漸地懶得去勤民樓辦公處理政務了,大部分時間在緝熙樓渡過。書齋成了溥儀的又一個辦公場所,溥儀常常在這里接見“帝室御用掛”吉岡安直。本來,不經溥儀批準,任何人是不能隨意出入書齋的,但對吉岡安直卻是例外,他有時一天來往數次。每當吉岡安直到來時,溥儀都要起身迎接,不敢怠慢。墻上的這幅水墨山水畫,就是吉岡安直所畫,雖然畫得叫人不能恭維,但溥儀卻非常“敬重”地將它掛在書齋最突出的位置。房間內擺設的另一件引人注目的物品是溥儀第一次東渡訪日時曾乘坐的日本“比睿”號戰艦的模型,日本人特意將該戰艦做成模型送給溥儀留念,就是要讓溥儀時刻不忘日本扶植他做偽滿皇帝的恩德。1935年4月2日,溥儀在日本關東軍的安排下,在大連碼頭乘坐日本天皇派來得軍艦“比睿”號開始了他的訪日之行。在航行中,溥儀為表示對日本人讓他作皇帝的無比感激,寫下了獻媚的四言詩:“海平如鏡,萬里航行,兩邦攜手,永固東方。”5月2日,溥儀從日本歸來5天后,就頒發了鼓噪日滿親善、同心同德的《回鑾訓民詔書》。從此,“與友邦一德一心”成為了溥儀的口頭禪。
溥儀的理發室不大,但理發用具卻是一應俱全。有一個叫津田的日本人專門為溥儀理發,每次剪下來的頭發都要用黃絹包起來,標明日期,妥善保存起來,以示對其龍發的珍視。此外,這里也用做消毒室,溥儀用來注射進口強壯劑荷爾蒙的用具,便在此消毒。溥儀有潔癖,不僅襯衣每天必須換洗,而且到了夏季,他還隨身攜帶酒精盒,即便蒼蠅落在身上,也要用酒精棉擦拭消毒,以免沾染“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