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國培計劃感言
小學的科學知識都是通過感性的認識向學生展示的,也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看得到或者接觸得到的感性素材,到了初中階段,課程內容就有了一定的深度,概念更具體、邏輯性更嚴密,我們應當把學生小學已有的知識,有效的應用到中學的物理知識之中,這是我從小學的科學教材中所截取的圖片,是一些有關實驗的。比如像學生在平常梳頭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干燥的時候會發現梳頭會產生靜電,如果學生在說話的時候有意的摸摸你的喉嚨,會發現它在振動,我們取一個燒杯,把筷子斜插入燒杯,當里面柱入水的時候我們發現似乎筷子折了,這些現象都是孩子們很容易能夠看得到、感知得到的,小學的科學教材就有效的利用了這些可以直接得到的現象。第一個小問題教學內容由零散向系統過度,小學跟初中相比,雖然知識塊差不多,但是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在教學的內容上,是由零散向系統過度,科學教材共分八冊,與物理相關的知識是分散其中的,因為小學的科學教材還涵蓋地理、化學等等其它的知識,科學課程所涉及的物理內容簡單明了,學生很容易理解。到了中學如何把這些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把學生所具備的科學知識和中學物理有機的結合起來呢?舉個例子,這是學生在做電學實驗,我們以科學中的電與生活中的一些實驗為例,通過實驗我們可以看到,使學生能夠了解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毛皮摩擦過橡膠棒帶正電,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但是在小學的教材中,它只演示了現象,讓學生知識有這樣的事,但是并沒有做過多的解釋,更沒有談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這是小學的科學教材中在講導體和絕緣體的時候提供的一張圖片,他們力證讓孩子通過實驗去感受,哪些東西是導體?哪些東西是絕緣體,和材料有什么關系?與此同時在課程的內容中,介紹了哪些材料是導體、哪些材料是絕緣體,讓學生觀察現象,但是并不解釋有關物質結構不同的相關知識,也不涉及到半導體的知識,只分導體、絕緣體,而初中的電學卻要系統的介紹,電荷、電路、歐米定律,電功、電功率的知識,因此就更加全面。
磁與生活,也是從生活實驗中出發,介紹磁鐵的性質,指南針、電磁鐵這是小學所介紹的內容,初中介紹的則是磁體和磁極,磁場和磁感線,電流的磁場、電磁鐵、磁場對電流的作用、電磁感應,小學的感性知識為主,中學抽象概念及規律明顯增多,這是在小學過程中,學生所做的與磁有關的實驗,我們不難看到學生儼然知道磁鐵有兩個磁極,而且也知道磁極間的相互作用,這是它的感性認識,同時在小學的科學課本中、科學課本中也介紹了電磁鐵的有關知識,也鼓勵學生自行去繞制一個最簡易的電磁鐵,去感受電磁鐵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小電動機是如何工作的;第二:小學科學與初中物理相比較,在教學內容上由粗略向嚴謹過度,剛才我們提談及的問題是教學內容由零散向全面系統過度,這個問題談到是粗略向嚴謹過度。
初中的物理教師首先要弄清楚學生在小學的科學課程里都學習過哪些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實驗,找出這些規律概念的講解方法與初中物理所學的定義、概念、規律存在的聯系和區別,注意概念規律和客觀限制條件和表達方法。
因此也就是建議各位老師在初中教授物理的時候,您首先應該去找一下當地的小學所使用的科學教材,在孩子真正學習初二物理之前,首先您要明確,學生在小學階段,他都曾有過哪些物理知識、做過哪些物理實驗、了解哪些物理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做好從小學到初中的一個有效的銜接。我們舉個例子,在科學的教材中,摩擦力的概念定義為一個物體在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生摩擦,因此運動物體要受到一個阻礙物體的力,這種力是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