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國培計劃感言
這是小學中的定義,我們再看中學,中學定義為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他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大家仔細比較不難發現中學多了相對二字,我們知道相對顯示出概念的嚴謹性,因此我們在初三的物理課堂上講解時就要認真強調,同時讓學生明白物理概念的相對性,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接觸過摩擦力的實驗,他們在初中階段再接觸此類實驗的時候并不陌生,而恰恰是在不陌生的前提下,我們應該著重向他們強調相對的含義。
又如,在講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相關的時候,小學講與接觸面狀況和物體重量有關,中學則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及壓力大小有關,重力和壓力是不同的概念,初中講法的嚴謹性應該說再次體現。第三教學內容由定性向定量過度,科學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圖片,剛才我們在前一個問題中已經涉及過了,這些大量的圖片是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觀察,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考,動手做小實驗,這樣能夠得到很多的結論性的知識。學生的認識是表象的、定性的,基本不設計定量計算,而初中學生在認知能力上有了質的飛躍,定量計算的要求提高很多,力、熱、聲、光、電,都涉及大量的定量計算。
這是小學教材中的一個記錄表,要記錄的是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大小的記錄,也就是說在小學的教學過程中,也試圖讓孩子利用測量工具來記錄一些數值,但是對于定量的要求明顯還沒有撥得很高,在小學過程中孩子們也曾做過杠桿平衡的條件,但是當時并沒有得出杠桿平衡條件的方程,而是對杠桿平衡條件有一個分析和認識,同時他們也接觸了動滑輪和定滑輪,但是對動滑輪能省一半力,為什么是這樣?也許原因講得并不是那么明確,他們還設計過斜面的實驗,我們知道在初中的物理中,講簡單機械我們會設計到斜面、滑輪和輪軸,這些簡單機械在孩子小學的過程中、科學課程中都有設計,但是只不過感性認識居多,定量分析偏少,這是在小學科學過程中,他們所做的關于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的實驗,以及聲音的產生是由物體的震動完成的,物體的振動產生聲音、物體熱脹冷縮,這些認識都是通過實驗可以非常明確的得到感性認識的。
這套裝置大家并不陌生,這個實驗在小學階段很好的向學生展示了浮力的產生原因,在小學他們也會接觸到基本的測量工具,比如說托盤天秤;他們也接觸到光學實驗,比如像光的色散,這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個圖片,實驗是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裝置,我們看這里面有了非常精確的測量工具刻度尺,那么實驗也由定性到定量做了飛躍,在記錄的過程中是需要準確的記錄數據的;三,教學方法的銜接,小學和初中的孩子在年齡上有所增長,我們的教學方法應該做如何的改進?我們先了解一下教學方法的相關內容,教學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教學方法并不等同于教學工具或手段,也不是某種固定的方式或動作,而是一系列的活動,并且是有目的的和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教學方法具有如下兩個方面的主要特點,一是教學方法體現了教師活動和學生認識活動的相互聯系;二是教學方法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有組織的活動程序,是一種有秩序的活動方式體系。教師的教法是通過學生的學法體現的,教師具有主導作用的體現,學生的學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方法,這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自學法、練習法、演示法、問題法等等,中學物理教學的現代化教學方法是與傳統教學方法相對而言的,他表現為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