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人員的工作總結
2010年,是我縣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和國內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縣政府在上級黨委、政府和中共紹興縣委的領導下,緊緊依靠全縣人民,積極應對,主動有為,認真執行縣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決議,較好地完成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任務和50項重點工作與實事工程,全縣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實現生產總值608.27億元,增長8.8%;財政總收入75.7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8.52億元,分別增長13.0%和17.5%;預計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例達到1.8%;預計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2%,cod和so2排放量分別下降3.5%、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2.36億元,增長1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1.04億元,增長2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55元,增長12.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3372元,增長12.6%;城鎮登記失業率3.19%;人口自然增長率-0.59‰。我縣成為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范縣,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中位列第六,在全省縣(市)城鄉統籌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中列于首位。
一、抓轉型升級,經濟得到了新發展
經濟結構優化。堅持“強工、興商、優農”方針不動搖,大力實施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城郊型現代農業“三個一批”項目。實現糧食總產量19.46萬噸,再創新高。實現工業總產值2264.98億元,增長11.1%。新上工業項目平均投資強度達248.79萬元/畝,提高8.2%。實現建筑業總產值651.91億元,第一次位居全省第一。“紡博會”經國務院批準升格為國家級展會。國資重新控股“輕紡城”,中國輕紡城市場實現成交額634.53億元,增長10.4%。浙商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分支機構落戶柯橋,全縣金融業實現增加值31.45億元,增長26.7%。實現旅游總收入49.41億元,增長13.8%,通過省“旅游經濟強縣”考核驗收,榮獲“中國十佳休閑旅游名縣”稱號。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1個百分點,創歷史之最。
創新活力增強。以紡織品花樣登記管理為重點,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得到加強。新增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7家、省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9家,新獲中國馳名商標12件、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0項,參與制訂國家標準23只,凈增各級各類人才10165名。新增上市公司1家、增發1家、股改重組企業7家。
對外開放擴大。實現進出口總額98.91億美元,其中自營出口64.21億美元,分別增長21.4%、21.7%。新增國(境)外常駐代表機構和商業企業120家、總數達649家。
企業解困取得階段性成效。針對個別重點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甚至停產的困難局面,我們明確提出“保生產能力、保社會穩定、嚴厲打擊經濟犯罪”的“兩保一嚴”基本方針,在非常時期采取非常之策,全力開展解困重組工作。目前,3家企業已恢復正常生產,1家企業重組正有序推進,從而在較短時間內有效地阻止了區域性“擔保鏈”風險的蔓延,有力地維護了縣域金融、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得到了上級黨委、政府的肯定。
二、抓統籌協調,城鄉出現了新面貌
新縣城建設加快。柯東倉儲中心、東升路市場改造一二期、柯北服裝家紡市場等竣工投用,國際會展中心一期完成主體工程。柯北新城總部樓宇經濟初具規模,已建成投用商務樓入駐率達到80%以上。柯南新區旅游、人居優勢日益彰顯,“兩湖”區域加快開發建設。“新柯橋人”計劃積極實施。成功創建省級示范文明縣城。
新城鎮示范效應增強。在蘭亭鎮實施“擴權強鎮”試點。平水鎮和楊汛橋鎮被列入第二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濱海工業區、柯橋經濟開發區、七個新型鎮街加快發展,工業投資、工業總產值和財政總收入分別占了全縣的84.4%、77.5%和54.2%。
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依法拆遷146萬平方米。35個村啟動農民公寓房建設,總建筑面積27.42萬平方米,新竣工11.85萬平方米。家庭工業加快發展,新增家庭工業集聚點12個,家庭工業戶1139戶。深化土地承包經營權和集體林權流轉,流轉土地10.23萬畝、山林4萬畝,流轉率分別達到44.8%、5.0%。
公共設施進一步完善。杭甬運河紹興縣段在全省率先通航,錢陶公路改建完工通車,日鑄嶺隧道、紹諸高速等工程順利推進。南部山區到柯橋縣城的城鄉公交和柯橋到杭州的城際公交相繼開通。新建供排水管線164公里。新改造10千伏公用電網120公里。
三、抓和諧進步,民生得到了新改善
全面實施“六個所有”民生計劃。全年財政支出增量的82.6%用于民生的改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入學率分別為99.7%、100%和98.1%。全縣新增城鎮就業13750人。第五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準從166元/人提高到216元/人,其中縣級財政支出從70元/人提高到100元/人,參保面96.6%,提高1.5個百分點;創建成功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人口計劃生育率達到98.7%。城鄉老年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實現全覆蓋,被征地農民的養老金標準從220元提高到245元。經濟適用房、廉租房、人才房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困難群體醫療救助力度得到加大;所有孤兒在全額享受低保金的基礎上,再按月享受生活補貼。
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成效。深入開展以改善水質為核心的新時期治水工程和以提升空氣質量為標準的“藍天行動”,穩步實施污水“進管達標、處理提標”專項行動。城區生活污水收集面由45平方公里擴大到50平方公里,收集率達到70%。完成河道、溪流、水庫清淤128.2萬方。綠化造林45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