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財稅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三)財源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以市級工業財源和鄉鎮財源為突破口,綜合運用財稅杠桿,進一步加大了財源建設力度。市級撥付資金3500萬元,采取財政貼息、獎勵、補助等形式,集中支持了重點企業、大項目建設,培育壯大了泰山玻纖、魯能高開、生力源集團等一批骨干稅源企業。籌集資金2.33億元,用于市直改制企業職工安置。全市共辦理減、免、退稅6.9億元,增強了企業發展后勁。通過提高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為全市個體私營業戶減輕稅負3000多萬元,有力地促進了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此外,市財政撥付資金2100多萬元,支持了招商引資和旅游宣傳促銷活動。特別是針對農村稅費改革后基層組織運轉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市縣兩級財政投入3500萬元,重點支持了鄉鎮財源建設,促進了農民增收、財政增長。
(四)支持統籌發展的力度進一步加大。
一是優先保證機關事業單位工資發放,不斷提高職工個人收入水平。市直機關事業單位人均月收入增加了200元,各縣(市、區)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個人收入水平。二是高度重視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市級用于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達1.33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萬元,增長29%。三是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市級用于農業方面的財政總投入達2.26億元,用于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新型合作醫療以及勞動力轉移“陽光培訓”等方面的資金700萬元,用于扶貧開發、少數民族幫扶以及解決人畜吃水困難等方面的資金1000萬元。認真落實“兩減免三補貼”政策(取消農業特產稅、農業稅稅率降低3個百分點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全市農民減負增收3.33億元,人均減負增收78.43元。四是高度重視基層財政困難問題。省、市兩級財政共安排轉移支付資金4.4億元,平均每個鄉鎮510萬元,有效彌補了鄉鎮財力缺口,確保了基層政權組織正常運轉和農村公益事業健康發展。
(五)參謀助手作用發揮的更加充分。
各級財稅部門立足全市經濟發展大局,認真研究財稅政策,積極主動地為黨委、政府出謀劃策,有的放矢地做好向上爭取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去年,我市共爭取上級轉移支付資金4.23億元、爭取上級專項資金9.13億元,對緩解我市財政困難,保障重點事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特別是在農業稅收政策調整專項轉移支付分配中,由于我市政策把握得準、賬算得透,多爭取上級轉移支付基數近3000萬元,緩解了鄉鎮財政困難的矛盾。
(六)規范管理取得新成效。
各級財稅部門積極創新財稅體制和機制,財稅管理整體水平有新的提高。預算編制、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改革都取得了新進展,財政管理更加科學規范,資金分配更加科學、民主、透明。國稅部門積極實施稅源精細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了稅源監控、納稅評估、納稅服務、協稅護稅、征管質量考核、信息化辦稅等管理機制,優化了稅收征管業務流程;地稅部門在實現規范化管理和信息技術強力支撐的基礎上,著力構建現代稅收征管體系,大幅提升了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稅收征收率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