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財稅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二)要注重發揮財稅杠桿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財稅杠桿是社會財富再分配的主要手段。初次分配重效率,主要靠市場來實現;再次分配重公平,主要靠財政來調節。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后,經濟社會進入轉型階段,諸多社會不和諧因素和深層次矛盾隨之增多。搞得好就能跨過這個坎,進入經濟社會快速和諧發展的軌道;搞得不好就會陷入經濟衰退、社會混亂的境地。因此,各級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協調發展的觀念,充分發揮財稅杠桿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功能,著力解決好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突出問題。一是繼續加大“三農”投入,促進城鄉共同發展。要按照“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針,繼續加大支農財政投入,確保已實行的財政支農政策不能變,支農投入不能減,已給農民的實惠不能少,而且要隨著財力的增加而增加,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二是繼續加大社會保障投入,著力解決好困難群眾、弱勢群體的生活困難。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牢固樹立加快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并重的發展理念,將工作重點由生活保障轉移到就業保障上來,認真落實關于就業再就業的各項財稅優惠政策,積極實施就業援助,幫助下崗失業人員重新獲得就業機會。進一步完善社會救濟、困難救助、扶貧開發機制,切實幫助解決國有企業離退休職工、城鎮低保對象、農村五保戶、失地失業農民、失學兒童、困難學生和因病因災致貧戶等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今年,市直最低生活補助標準將提高到月人均200元,有條件的縣(市、區)也要適當提高標準。要不斷加大對少數民族經濟和教育等事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三是繼續加大公共事業投入,確保社會成員共享發展成果。健全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落實好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繼續支持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和布局調整,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完善教科文財政投入政策,優化教育支出結構,對純公益的基礎教育、基礎科研、公共文化設施要確保優先投入。同時,對學校建設項目,要嚴格把關論證,嚴格控制教育舉債。積極支持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完善對公共衛生醫療救助和疾病控制機構的財政補助政策,增強各級疾病預防控制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大力推進農村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建設,市財政投入1000萬元扶持資金,全面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從源頭上防止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大力推進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生態市建設和“平安泰安”建設,努力營造“藍天、碧水、青山”和群眾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三)要注重發揮財政對政權建設的保障作用,促進基層財政實力的增強。
財政是“庶政之母”,保障政權組織建設和正常運轉,是財政的首要職責。經過積極爭取,我市東平、寧陽兩縣已基本確定進入了國家扶持范圍,岱岳區也有望進入省扶持范圍。這充分體現了中央、省有關部門對我市的關心和厚愛。但是,應當看到,中央與省制定政策的原則是幫扶與激勵并重,將幫扶力度的大小與自主解困的努力程度掛鉤,明確了各級政府的責任。各級一定要抓住這次難得機遇,采取綜合措施,上下共同努力,積極解決縣鄉財政困難。一是要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增長。各級各部門要把控編減人作為一件大事來抓,一方面要嚴把入口、放開出口,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經濟利益手段調動單位減人、節支的積極性,嚴格控制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的過快增長。對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也要嚴格控編控人,防止將來轉嫁為財政負擔。人事和財政部門要對各縣(市、區)財政供養人員進行仔細核查,對財政供養人員特別是事業單位人員增長過快,又享受轉移支付仍然反映困難的,要研究財政限制措施。二是進一步完善縣、鄉財政體制。合理界定縣、鄉財政收入范圍,將鄉鎮實現的工商稅收與鄉鎮財政掛鉤,以調動鄉鎮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組織收入的積極性。進一步改革現行的財政管理體系,積極推行“鄉財縣管”,監督、規范鄉鎮的財政收支行為。三是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保證鄉村運轉的基本經費。在積極爭取中央、省轉移支付的同時,市、縣兩級也要安排一定數額的轉移支付資金。在分配對下轉移支付資金時,不僅要考慮其困難程度,還要考慮其主觀努力程度,將轉移支付額度與地方稅收增長、收入結構改善程度、精簡機構和人員掛鉤,建立起獎勤罰懶的激勵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