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三化”進程 破解“三農”難題
二是把龍頭企業做強,加快農村工業化,健全農業產業體系。農業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應當是生產、加工、流通緊密聯結在一起,而不僅僅是農產品的生產。必須樹立從“田頭到餐桌”的農業產業觀念,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我們按照“建大龍頭、帶大基地、興大產業、占大市場”的思路,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大力發展產業鏈式龍頭企業,實現農工商一體化。近年來,我們依托主導產業,培植了150多家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初步形成了以超越、翔宇兩個玉米淀粉公司為龍頭的玉米深加工產業鏈,全區達到20萬噸淀粉加工能力,年可加工玉米18萬噸,使全區15萬畝玉米全部實現加工增值。以絲綢公司、繅砍罰緯閃思胨砍癲盜矗壯可芰υ锏?00噸,較好的穩定了全區6萬畝桑蠶生產,蠶農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普遍增強。以饞神食品公司、佳佳乳業為龍頭,形成了肉制品、乳制品加工產業鏈,帶動全區新上了10處大型奶牛養殖場、280多個養殖小區,養殖大戶發展到5000多戶,使畜牧業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亮點產業。以天工織造、魯棉公司為龍頭,形成了棉花加工產業鏈,年可加工棉花40萬擔。以宏潤、天順木業為龍頭,形成了林木加工產業鏈。此外,我們還成立了28個具有服務、溝通、協調、公正和監督作用的農業協會和中介組織,保證了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
三是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好,加快農民非農化,讓更多的農民創業致富。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從根本上致富農民,這既是工業化、現代化的一般規律,也是突破人多地少資源約束的迫切需要。我們通過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快小城鎮建設、有效組織勞務輸出等措施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為加快農民非農化步伐,使大批農村富裕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大力培育創業精神,放手發展民營經濟。不斷創新載體,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廣大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素質,鼓勵他們面向市場,發揮所長,創業致富。截止2003年底,全區民營經濟單位達到14270家,其中民營企業達到600家,當年新增122家;實現稅收8539萬元,占全區稅收總額的76.4%,同比增長26.1%。二是搭建創業載體和平臺。規劃建設了工業聚集區區,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更多地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目前,已有50個總投資19.8億元的項目入園經營,新增就業崗位1萬多個。三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以職業中專、農廣校等為陣地,采取不同形式,加強對農民尤其是對青年農民的專業技術培訓,增強就業能力。健全完善區、鎮、村三級勞動就業服務網絡,規范中介服務組織,有組織、有計劃地向沿海和中心城市輸出勞動力。去年以來,共組織輸出農村剩余勞動力2萬多名。
四是把支農政策利用好,加大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主體是農民,只有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有效解決農民增收問題。農民是主體,并不意味著政府什么事情都可以撒手不管了。政府的作用是引導、服務和宏觀調控,要克服“越位”和“缺位”現象,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須在遵循市場規律、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積極做好扶持、引導工作,把農民的微觀活動引導到發展規劃的框架之內,為農民提供市場和科技服務,指導農民種,引導農民調,幫助農民銷,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服務。近年來,我們大力實施了“項目農業”,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高標準完成了10萬畝澇洼地整理一期工程、二期世行中低產田改造、伊運河引水排澇和濤溝河回水段除險加固等重點工程。積極協調農貸資金,實施了“信用致富”工程,有效的解決了農民上項目缺資金的問題。去年以來,先后發放小額農貸1.8億元,受惠農戶達1.4萬余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推薦]加快“三化”進程 破解“三農”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