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縣農業農村工作三級干部會議上的講話
首先,要充分認識“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清醒地認識到沒有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就沒有全縣經濟的大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縣的穩定,沒有農村的小康也就沒有全縣人民的小康。近年來,我縣農村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新的進步。能否繼續保持這一良好勢頭,關鍵在于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判斷和把握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形勢,揚長避短,驅利避害,克服盲目樂觀的思想,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真抓實干的作風,始終做到對“三農”工作不能有絲毫的松懈和麻痹。實事求是地講,當前我縣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還處于低起點、低水平的發展和進步,農業依然是全縣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民增收的幅度還比較小、增收的難度還比較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狀況一時難以根本改變,農業綜合素質低、整體效益差的局面并沒有改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呈繼續擴大的趨勢,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后的狀況還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我們就不能鞏固和發展我縣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面,就無法實現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指出,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現象,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現象。這一重要論斷,為我們在新時期破解“三農”難題指明了方向。目前,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與全國、全省、全市還有較大差距,突出表現為工業化、城鎮化還處于初始階段,自身的基礎和條件尚不具備“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面對現實,我們不能悲觀失望,必須充分認識到現在全國總體上已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要積極主動地順應這一趨勢和潮流,緊緊抓住國家整體綜合實力增強、調整政策為貧困地區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機遇期,充分認識到我縣解決“三農”問題的優勢和條件,千方百計謀求我縣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和辦法。我們還要看到,農業在我縣改革發展大局中的基礎地位將長期不會改變,我們搞工業化、城鎮化、第三產業服務化仍然需要依靠農業。此外,我們要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設平安鹽津、和諧鹽津,更離不開農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我們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也決不能忘記農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全縣各級黨組織、各級各部門一定要充分認識“三農”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切實把“三農”問題作為我們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扶貧,關鍵在工業化的基本方針不動搖,堅持把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不動搖,堅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不動搖。
其次,要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惠農政策落到實處。把中央的政策原原本本交給群眾,把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確保中央的惠農政策真正惠及廣大農民,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廣大農民發展農村經濟、搞好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是保證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有效途徑。縣、鄉、村三級要采取有力措施,確保中央、省、市、縣對農業的投入全部用在農民身上,確保對農民的減免和補貼政策到位。要認真落實好糧種補貼、退耕還林、取消農業稅等政策措施,切實抓好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市場管理,嚴厲打擊化肥、農膜等農用物資亂漲價和制售假冒偽劣農資商品等坑農害農行為,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秩序。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特別是新增財力要更多地向農業農村傾斜,積極鼓勵多元化、多渠道的資金投入農業,讓農民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財政提供的公共服務。要嚴格執行國家耕地保護政策,堅決制止和糾正違法違規占地行為,提高耕地質量,實現占補平衡,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下降。要加強農田水利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大農業科技措施的推廣力度,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農業發展環境,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