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層干部會議上的講話(學會做人)
二是公心,即公平公正之心。具備了“公心”的人,想問題、辦事情,都能從大局出發,公道正派、是非分明、一身正氣;能堅持原則、堅持正義、牢記職責和使命;能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他們不會因為個人的好惡,去做違背法律法規和原則的事情;不會造謠生事、挑撥離間,去做出陰險低俗的小人之舉。在我國古代就有“舉賢不避”的例子,唐貞觀五年,唐太宗發現天氣干旱異常,認為是朝廷政治出了問題導致的,就頒發詔書,讓群臣暢所欲言指出皇帝和朝廷的毛病,官員們紛紛呈送奏章。中郎將常何沒有文化,但他的奏章卻洋洋灑灑,極有價值。唐太宗既興奮、又奇怪,就傳問常何:“這奏章很好,是你寫的嗎?”,常何向皇帝說:“我哪有這個本事,是我的門客馬周替我寫的”。這出自“公心”的一句實話,讓馬周由門客變成宰相,常何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嘉獎。
三是愛心,即團結友愛之心。人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人人都需要幫助,也都有幫助他人的責任。具備了“愛心”的人,能真心實意地愛護別人、關心別人,時刻為他人著想;能寬厚待人、心存善意、懂得寬恕別人的“冒犯和過錯”。從這個意義上講,團結友愛之心就像“黏合劑”,能凝聚人心,增強士氣;就像“加速器”,能消除摩擦阻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像“微笑的天使”,給周圍的人們送去溫馨、送去友情、送去和諧的春風。這里,我還要專門講一下協調的問題。協調是管理工作的基本職能,而協調不力就影響了工作的進度,形成了工作的盲點,阻礙了信息的暢通,是管理工作中最大的浪費。要解決協調不力的唯一辦法就是運用“團結友愛”這個法寶。
四是誠心,即誠實守信之心。戰國時期,秦國的宰相商鞅曾以“立木樹威”的辦法,建立起人民對官府的信任,成為后人傳頌的佳話。這個故事向我們昭示了誠實守信的重要性。今天,我們認為具備了“誠心”的人,他們懂得如何與人相處,不妒忌、不猜疑、不討人便宜;他們從不惡意的去攻擊別人、嘲諷和譏笑別人;他們能夠正視自己的錯誤,勇于公開承擔責任、承認并改正錯誤。更重要的是,具備“誠心”的人,能始終做到老實做人、踏實做事、扎實工作。
五是“清心”,即清靜寡欲之心。俗話說:“世上莫如人欲險”。如果一個人抵御不了各種不良因素的誘惑,總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得到,而現在的條件又滿足不了,就有可能做出違法違紀的事情,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我們說,具備了“清心”的人,他們的言行一定遵循共同的準則、符合社會的利益;他們行為一定韜光養晦、腳踏實地,不浮躁、不張狂、不攀比、不自以為是。
三、修身養性,學會做人
前面我講了為什么要學做人以及應該做什么樣的人等等,接下來我簡要地談談如何學會做人。主要有兩條:
(一)學會反思和自省。 一是自我分析。分析我是誰?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我將是什么樣子?等等,對自己的現狀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并找到做人方面存在的問題;二是自我診斷。 診斷問題發生的領域,是家庭問題、自我問題、還是工作問題;或是其中兩者或三者的共同作用;診斷問題的難度。是否學習新技能?是否需要全神貫注?是否需要個人改變態度與價值觀;診斷自己與組織的相互配合情況。自己是否做出貢獻,是否學會在組織內部適合自己的職業領域中發揮專長,和其他組織人員的團結協作怎樣等;三是制定計劃,明確需要做的培訓和準備。列一目錄:在你工作與生活中,什么你做得好?什么做得不好?你還需要什么?是需要學習,還是需要增加經驗?培訓和準備的時間如何安排等;五是求詢朋友、同事,特別是和伴侶交談意見,詢問一些諸如怎樣找到如何應付目前的問題;如何同上級打交道,怎樣兼顧家庭與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