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鄉鎮工業發展經驗及教訓
三、以培育優勢產業為主方向,著力壯大工業經濟規模優勢。
加快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以硅資源和農副產品加工兩大支柱產業、龍頭企業為重點,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等方式,著力改善我縣鄉鎮工業組織規模小而散的現狀,努力打造一批能夠代表東海工業的標志性的企業。東海縣太平洋石英制品公司、福東石英制品公司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石英玻璃管生產企業,年銷售收入突破5000萬元。浦南硅微粉公司、順泰酒精、宏揚木業、星寶公司、康達公司、東港公司等一批鄉鎮企業也迅速成長壯大,成為我縣的龍頭骨干企業。一是做強優勢產業。堅持走集約化和科技化道路,,繼續在硅資源加工和農副產品加工兩大領域引進、實施一批大體量、高科技含量的項目,不斷為兩大支柱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如在今年要特別加快推進浮法玻璃、威泰力進、東聯光學玻璃等企業盡快達效,確保兩大產業生產總值增長50%以上,占工業經濟的比重達到70%以上。大力提升產業發展層次,一方面,嚴把項目審批關,對熔融石英項目、拉管項目、年產量在1萬噸以下的硅微粉項目嚴格控制,另一方面,著力拉長產業鏈條,在產品深加工上做文章,重點加大燈具加工基地建設力度,規劃建好標準廠房,引導燈具加工企業集聚發展,形成規模優勢,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把東海建設成世界性燈具產品的集聚地。進一步推動機械制造、針織服裝、建材等優勢產業板塊發展,加快在建項目,著力引進一批新的項目,今年確保新增投資6億元以上,盡快使我縣工業經濟發展實現“多足并立”局面。二是壯大龍頭企業。積極引導像宏揚木業、浦南硅微粉等優勢企業抓住當前重組成本較低的有利時機,實施兼并、收購和聯合,實現資產優化重組和資源優化配置,促其實現低成本快速擴張。條件成熟的企業,加快組建企業集團,并努力創造條件,有計劃地做好上市企業的培值,爭取早日進入上市輔導期,早日實現我縣上市企業零的突破。2005年以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為核心,以金浩石英制品、中潤石英制品、太平洋電器公司為成員組成太平洋石英制品集團,預計于2006年上市。今年力爭培育銷售收入過5億元企業1家,過億元企業6家,形成一批工業經濟的“領頭雁”。三是做大鄉鎮工業規模。全力扶持現有鄉鎮工業企業的發展,壯大一批與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相對接的配套型、科技型和服務型企業。對現有規模和發展潛力較大的的鄉鎮工業,實行重點扶持,著力培植一批在國內同行業占有優勢地位、技術水平領先、發展前景廣闊的鄉鎮工業“小巨人”。同時,積極弘揚落實市“三創”會議精神,在金融、政策、服務、技術、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激發企業、干部、群眾等創業主體的創業激情,全力發展一批新的鄉鎮工業。截止到2005年4月底,我縣共計有鄉鎮工業企業7000多家,注冊資本134582萬元,去年實現銷售收入935786萬元,利稅52981萬元。今年力爭新增鄉鎮工業企業500家,注冊資本增長50%以上,使鄉鎮工業板塊得到迅速壯大。
四、以加快技術創新為動力源,大力提升產業發展層次。
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全面加快現代制造技術的應用,發展自主核心技術,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努力把我縣打造成重要的知識創新基地。目前全縣30多家高新技術鄉鎮工業企業,有20多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系列認證。近兩年完成國家、省、市科技項目(工業項目)70多項。許多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建立了長期的協作關系。太平洋公司、福東正佑公司、晶達寶石公司、浦南硅微粉公司、張灣硅微粉公司都有自已的研發機構,每年都開發出不少的科技成果。太平洋公司成立了國家級實驗室和省技術中心,福東公司成立了省級工程技術中心。近幾年太平洋公司申請專利7項,福東公司申請專利4項,金達公司申請專利3項。一是加快傳統產業改造。緊緊圍繞國家火炬計劃硅材料產業基地建設,依托我縣現有的科技信息網絡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掛靠國內外專業技術網絡,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進一步健全完善硅資源加工和農副產品加工兩大支柱產業基礎性材料數據庫,促進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互補。加快國家火炬計劃硅材料產業基地建設,加強產學研聯合和技術創新,加大科技項目實施,帶動硅支柱產業發展邁向新臺階。二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申報、實施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50項,著力解決一批制約我縣兩大支柱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實行專利申報資助,年內力爭申報專利50件以上。加快企業創新機構建設,重點加快省級石英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努力建成集產品研發、分析測試、項目評估、理論研究為一體的現代化研究中心。在此基礎上,爭取再建設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家,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3家。加大全國科技工作試點申報工作力度,確保順利跨入試點縣行列。三是加快新產品開發。全力加快高新技術產品開發,重點加快中間產品向上下游的延伸和低檔產品向中高檔產品的拓寬,力爭年開發以硅資源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的新產品、高新技術產品20個以上,并逐步形成規模生產,逐步擴大產品群,拉長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