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認識,努力探索非本市戶籍人員普法的新路子
5、 非本市戶籍人員是我街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普法學習,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很有必要。三萬余人的非本市戶籍人員約占我街總人口的50%多,他們為我街的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從大局和長期的眼光看,用法律去引導他們更好地發揮聰明才智、切實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對我街的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和現代法制化建設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6、非本市戶籍人員大部分是重體力低收入階層,對其進行普法教育是政府關心扶助其的一種表現,有助于緩解平衡心理。社會學理論指出,利益被相對剝奪的群體可能對剝奪他們的群體懷有敵視或仇恨心理。當弱勢群體將自己的不如意境遇歸結為獲益群體的剝奪時,社會中就潛伏著沖突的危險,甚至他們的敵視和仇視指向也可能擴散。猶如經濟學上的“水桶效應”,水流的外溢取決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塊木板,社會風險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會群體身上爆發,從而構成危及社會穩定、影響社會發展的一個巨大社會隱患。因此,幫助非本市戶籍人員這些社會弱勢群體減輕來自經濟、社會和心理的巨大壓力,應是各級政府部門的責任,而對他們采取豐富多彩的普法宣傳,從保護他們切實利益出發普及法律常識無疑能讓他們感到政府的溫暖和關懷,能緩解他們的失衡心理,防止做出他們非理智行為。
針對以上非本市戶籍人員的特點,我們從思想上有了根本轉變,從過去上級“要我抓”,為現在的“我要抓”,把非本市戶籍人員的普法工作作為綜治工作、司法行政工作及街道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主動出擊,真抓實干,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創造出文明的法制環境。
二、真抓實干,努力探索非本市戶籍人員的普法新路子。
我們在開展非本市戶籍人員的普法工作中,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及區七屆三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和街道的重點工作和中心工作,堅持采取形式活潑多樣、喜聞樂見的形式,抓住“龍頭”,由“點”到“面”、從“上”到“下”,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1、首先對企業法人代表、工廠負責人、個體商鋪負責人、建筑承包人等這個“龍頭”進行普法教育。從非本市戶籍人員主要集中地的企業、工廠、個體商鋪、建筑工地等負責人這個“龍頭”開始,帶動我街非本市戶籍人員全面進行普法的學習。對企業法人代表、工廠負責人、個體商鋪負責人、建筑承包人等進行普法教育是對非本市戶籍人員普法教育的切入點和入手點,把他們的普法工作做好了,對非本市戶籍人員進行普法教育更顯得順理成章和游刃有余。2003年11月份開始我們組織了轄區內企業法人代表、工廠負責人、個體商鋪負責人、建筑承包人共200余人舉辦了法律培訓班3場次,主要講授了《勞動法》、《合同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信訪條例》、《民法》、《刑法》、《集會游行示威法》等法律法規,然后把司法所、法律服務所開展了“法律服務進民營企業”工作向他們作了介紹,承諾“及時、主動、準確、效益、信譽”的服務宗旨,體現了黨和政府對他們的支持,取消了他們的顧慮,并且我們反復強調司法所干警可以義務地到其所在企業進行法律宣傳活動,主要講授有關維護社會穩定(治安管理、刑法及消防等)、保護企業財產及經營方面的法律法規,講這些法律法規要求非本市戶籍人員遵紀守法對企業的管理有好處,使“龍頭”們思想上發生轉變,從而配合我們普法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