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金融創新在我國的發展
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和全球化進程加快。進入wto使中國在市場建設和管制取向上要與國際接軌;同時,外資機構的進入加劇了競爭,中國必須通過金融創新來與之抗衡。
從金融市場發展的內在規律來看,金融市場的內涵式擴張和外延式擴張都會促使進一步的金融創新成為必要。中國金融市場存量巨大,但結構畸形,嚴重影響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另一方面,金融市場發展空間巨大,創新需求旺盛。目前,盡管銀行8次降息,銀行存款卻仍高達6萬多億元,加上居民和機構1萬多億元的滯留現金,總共高達7萬多億元的資金沒有合適的流向。一些金融產品如銀行間市場產品、資產支持的抵押擔保產品、銀行中間業務等,以及股票指數期權、期貨,可轉換債券等創新產品開發所需的市場環境逐步具備。市場結構性缺陷所導致的風險積聚使投資者避險要求增強,在缺乏賣空機制下開發套期保值工具,為投資者提供組合選擇需求迫切。
投資者素質逐步提高為創新產品市場開發提供了客戶基礎。在間接融資市場,隨著產權改革的逐步深入,盲目貸款、逃廢債務的行為有所收斂,說明理性,尤其是信用理性在逐步建立;在直接融資市場,近年來投資者行為發生了顯著變化,市場由濃烈的投機氣氛向注重基本面回歸,投資者行為開始分化,金融產品的個性化要求出現。
三、我國金融創新的路徑選擇
我國金融創新總的發展路徑應該是把市場主體的趨利沖動科學合理地引導到法制化的軌道上,既不壓制市場主體的創新積極性,也不片面遷就,防止積累風險。
(一)在金融工具創新方面堅持以原創性為主
由于我國市場環境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巨大差異,吸納型創新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單純走吸納型創新的道路,在外資擁有絕對技術優勢的前提下,一旦允許外資機構涌入,我國金融機構將面臨一場災難。中國金融創新必須從本國市場環境出發,必須堅持原創性。
贊同以吸納型創新為主的人認為,過去在金融工具創新上的失誤主要是由于吸納創新不規范,在操作中變動了其特性,使之喪失了所具備的特性和優勢。舉一個例子,比如cd(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的基本特性是大額(如美國規定為10萬美元)和流動性強,故能成為銀行大宗定期負債來源和企業各類短期流動資金的依靠站,有人認為,cd引入后表現不佳,主要是因為中國在吸納時改變了它的兩個特性—面額小和轉讓難,使之成了銀行一種高成本吸收居民儲蓄的工具。顯然,引進cd的創新主體并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基本特性,而是在引入時缺乏結合國情的“原創性”,在簡單吸納中忘記了中國社會的資金分布格局,造成失敗。由此可見,在我國搞金融創新,如果有吸納,一定是吸納人家的創新思想,而不是照搬照抄。
(二)堅持走與實體經濟發展相結合的道路
從本質上講,金融市場是實體經濟中用權利交易代替實物交易,以便降低實物交易成本的一系列規則、方法和場所的總和。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結合是金融市場賴以存在和健康發展的基礎,是金融創新得以展開的保證。金融工具由于具有虛擬特征,很容易被人為操縱,從而脫離實體經濟,出現我們常說的“泡沫”。因此,金融市場必須堅持走與實體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健康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