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促創新主題研討會發言稿(通用3篇)
2024促創新主題研討會發言稿 篇1
各位領導、同志們:
你們好!我演講的題目是《面對挑戰,搶抓機遇,爭做排頭兵》。自從市委、市政府開展“落實科學發展觀,爭當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排頭兵” 活動以來,我們北宋鎮就吹響了跨越發展的新號角。我們鎮的廣大干部群眾更是積極投身到這項事關大局、事關長遠的重大活動中來.面對機遇和挑戰,請問在座各位我們怎樣做才能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搶抓機遇,攻堅克關,充分發揮排頭兵的作用呢?
我認為排頭兵應當是北宋鎮的脊梁。我們的工作在社會的最基層,是北宋鎮穩定、發展的基礎。要起到一名排頭兵的作用,就要從身邊的工作做起,立足本職崗位,把上級的方針政策傳達到基層;把基層的難點、焦點反映到上級。力爭把各種社會不和諧因素消滅在基層。做好一名排頭兵不僅要肩負起農村經濟發展大任,做服務型、學習型和奉獻型的鄉鎮機關干部,還要有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更要有銳意進取,勇于爭先,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一流業績的豪情。
我認為排頭兵應當是時代的先鋒。作為新時期的青年,我們有幸生于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的命運能夠與民族的復興相聯,不僅使我熱血沸騰,而且更讓我深感重任在肩!做為一名包村干部,我要立足于我們的縣情、鎮情、村情,落實科學發展觀,求發展、求創新。幫助我所包村搞好招商引資和產業結構調整,完成于家村100畝,劉家村200畝的蘆筍種植任務;幫助于家村肉鴨孵化廠順利投產。帶領群眾繼續往富裕的路上奔。
我認為排頭兵應當是人民的公仆。我們服務的對象是社會最基層的農民,面對的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我認為排頭兵的作用就應該在工作中以社會穩定為基點,以農村發展為起點,以社會和諧為終點。時刻牢記我的崗位是展示北宋鎮黨委、政府精神風貌的一扇窗口,“公義不虧于上,私行不失于下”,盡職盡責,克己奉公,以服務老百姓為己任。對于村民遇到的焦點、難點問題不搶抓機遇、創新發展演講稿
推托,不回避。憂村民所憂,樂村民所樂。
我認為排頭兵應當是道德的楷模。古人說“一德立而百善從之”。在農村我們就是應當是道德的詮釋者。在村內工作中尊老愛幼,不大吃大喝,移風易俗。時刻謹記“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屋,以突隙之煙焚”。與村民相處過程中既讓人們信任我們,又不能失去一名機關干部應盡的職責。既要與村民打成一片,又能夠清醒認識到我們應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搶抓機遇、創新發展演講稿搶抓機遇、創新發展演講稿
經過“落實科學發展觀,爭當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排頭兵”活動的洗禮。我們面對機遇銳意進取,面對挑戰勇往直前。只有善于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善于把壓力變成動力,才能真正走在時代的前列,真正成為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排頭兵。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該居安思危,切切實實地在查找自身存在的“小富即滿”和“不思進取”等不利于發展創新的思想,要不畏艱辛、勇于挑戰,面對挑戰,搶抓機遇,落實正確科學發展觀,爭當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排頭兵,在浩瀚的經濟建大潮中挺立在風口浪尖、乘長風破萬里浪,在平凡的崗位上燃燒青春,綻放光芒,譜寫出一曲壯麗雄渾的青春贊歌!為北宋鎮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再立新功, 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譜寫富民強鎮的瑰麗篇章!
2024促創新主題研討會發言稿 篇2
世界上有很多東西,給予他人時,往往是越分越少,然而,有一樣東西卻是越分越多。您也許會驚奇地問:“那是什么?”我將毫不遲疑的回答您:“那就是愛!”愛,不是索取,而是付出;不是等價交換,而是自我犧牲。
“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深深地懂得,教師只有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才能去精心地培養學生,只有愛得深,才能更認真、更耐心、更細心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愛”源于高尚的師德,“愛”意味著無私的奉獻。
當我送走又迎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的時候,我感到了肩頭責任的重大。看看這個孩子的臉,摸摸那個孩子的頭,他們多像一枚枚蓓蕾仰著小臉,渴求著陽光雨露。每天清晨聽著一聲聲“老師,您早”,那真誠的問候,給我帶來了一天的快樂和生機;每天晚上隨著一聲聲“老師,再見”,給我留下了明天的希望之光。孩子們純潔的心、圣潔的情、深厚的意,凈化了我的心靈,激起了我對教育事業深深的愛,我真正地體會到了一個教師所擁有的幸福和快樂。為此,我從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不斷地充實自己,我要將我全部的愛和所知的知識,傳遞給我的學生,因為我要對得起那些渴求知識的眼睛,對得起那些對我如此信任的心靈!
每天早晨迎著朝陽,我和我的同事,行色匆匆,從四面匯集到學校,站在教室門口,迎接孩子們的一張張笑臉。為了讓自己做得更好,我們年級組教師每天都在堅持“五個一”工程:每天上好一節課,每天找一個學生談話,每天全批全改一次作業,每周讀一千字的教育論著,每月寫一篇教育心得。工作累并快樂著!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教師的形象直接關系著學生素質的培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們用自身的榜樣作用和人格魅力,讓學生佩服,從而仿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們的奉獻雖然不是什么轟轟烈烈的壯舉,但是,卻用平凡與崇高的師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純的天地!
時光飛逝,歲月匆匆,我在教師崗位上已經工作了八年多,經過了這3000多個日日夜夜,也經歷了很多的酸甜苦辣。但是,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孩子,我和我的同事們仍在不斷的努力,爭先創優,把最好的自己獻給教育事業!我們這個城市總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陽,而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這是我免榮而神圣的使命!
老師們,讓我們在平原教育這片沃土上,不斷充實自己,奉獻自己,以愛為根,用我們的熱血,譜寫學生們美好的未來!
2024促創新主題研討會發言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
我是冉莊小學校長許國需,今天有機會與大家共同探討我縣校本課程開發工作,非常榮幸。下面就我校在校本課程開發工作中的點滴做法向各位領導做以匯報,由于水平有限,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多提寶貴意思。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能夠在這和大家一起探討小學校本課程的開放與實施的問題,倍感榮幸,首先我感謝縣局領導能夠給我們這次發言的機會,同時也感謝宋道口中心學校及清水小學給我們提供學習交流的空間,今天我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同大家一起共同探討與學習,下面我就我校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大家都知道,從教育改革的大理論來講,校本課程的開放就是順應新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體現學校特色和辦學優勢的需要;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和學生個性成長、興趣發展的需要。那么做為一所農村小學,面對學校實際,怎樣能夠使學生在掌握國家課程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在眾多課程的選擇中得到個性發展的及時補償,能夠在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全面發展的同時并逐步形成學校辦學特色呢?這是我們領導班子始終關注的問題。
自縣局提出“冀東文藝三枝花”進校園活動以來,我校就倍加關注學生專業素質的發展。每周三下午的第三節課評劇活動井然有序開展,風雨不誤。大家也都知道,灤南是評劇創始人成兆才的故鄉,評劇在灤南家喻戶曉。人們對于藝術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提高,熱愛藝術、享受藝術的風尚正在悄然形成。而且20xx年我校又被國家教育部命名為“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這些便成了我校校本課程的前身與基礎。因此我們成立了根據社會文化、本土文化、學校文化和辦學特色確定了評劇校本課程。為了使評劇校本課程更具科學性、教育性,學校領導就該校本課程的開發意義、目標,以及課程的特色等問題,專程拜訪了知名人士。繼而專門成立“評劇藝術”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由我擔任課程開發小組的組長,統領、部署課程開發的整體工作。學校擬定了“傳承優秀文化,評劇再綻奇葩”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我們認為評劇藝術不僅是弘揚民族精神、促進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源,更是寶貴的教育資源。于是,我們確立了以評劇藝術為教育活動內容,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為依托的校本課程體系,引導師生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
首先確立了校本課程的三個目標定位:
1)了解一定的評劇藝術知識,形成對評劇藝術的關注和熱愛,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從而達到保存和發展民族優秀文化的目標。
2)堅持“普及為主,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要求本校所有學生都能獲得一定的評劇知識,另一方面又對那些在評劇方面具有特長的學生重點培養。
3)以評劇藝術課程作為建設校園文化的突破口,從培養學生熱愛評劇藝術,進而形成熱愛生活的文化理念。
接著,根據評劇的三個目標我編寫了校本教材,教材共分為 “走進評劇、品味評劇、傳承評劇”三大板塊,同時又分出評劇大舞臺、快樂我知道、我會唱、我會畫、及實踐訓練等欄目。
1、評劇大舞臺:通過學生欣賞經典的評劇唱段,學生從小就了解評劇歷史,從小就喜愛評劇。評劇的發源地在灤南,學生家長大多數都會唱評劇,因此我們讓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與學習。
2、快樂我知道:學生在學習評劇中尋找快樂,在快樂中學習評劇知識。
3、我會唱:學生學唱經典的評劇唱段,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 4、通過實踐訓練,培養學生學習評劇的興趣,享受演唱評劇的快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好藝術素養。
5、拓寬學生的學習內容,使學生在文化情境中認識評劇,欣賞評劇之美。在尊重和傳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潛能、個性的發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信心,激發學生和熱愛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
對于評劇校本課程的評價,我校本著“淡化成績、注重參與”的原則,在操作中,堅持學生自我評價與學校評價相結合,把評價的部分權利劃分給了學生自己,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此外,我校充分利用班隊活動課對學生在校本課程學習中的知、情、意、行進行評價。最終由學校大隊部給學生評定成績。此外,對于表現突出的學生頒發“技能獎章”、“藝術獎章”、“知識獎章”等,也是評價的有效手段。
我們知道,校本課程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也是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過程。因此整個課程開發過程中我們把選擇學習方式的權力交給了學生,學生根據學習內容選擇學習環境和場所,確定個體和群體合作研究的方式,這種學習往往延伸到課堂以外,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喚醒了學生的自主意識,懂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逐漸成長為自主的學習者,有個性的研究者、有主見的管理者。這樣的學習方式推動了本次實驗研究的順利開展,效果很好。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在校本課程研究上,我還是一個探索者,我們的做法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大家給與批評指點 ,讓我們盡早成為真正的實踐者!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