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評課稿(通用4篇)
課文評課稿 篇1
劉xx老師執教的《雷雨》一課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課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變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而且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劉老師在教學《雷雨》一課時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運用語言,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熟讀成誦,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這是一堂扎實而深入的課,能讓人見到語文教學的本質。
首先,劉老師在指導學生對字、詞、句的研讀非常到位。在指導“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一句時,劉老師借用學生的問題“為什么用垂下來,而不用掛下來”讓學生換詞理解,加深體驗,體會中華文字的精妙。并讓學生聯想哪些東西可以用“垂下來”。在理解“雜亂”時,讓學生通過擺手做動作來很生動地記住了這個詞。學生在從字到詞到句的理解中讀得更有味道、更有感情。也讓人感到老師對教材的深刻把握和處理教材的功夫深厚,不見痕跡。
其次,劉老師重視對學生的寫字教育。劉老師通過讓學生從形和意的結合理解來記憶,還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記憶、分析字形,通過書空來記憶筆畫和筆順,在指導學生在田字格中書寫時要求學生姿勢和筆順正確。這樣的訓練,既讓學生學會了寫字,又能讓學生養成書寫的好習慣。
再次,劉老師重視學生對詞語、句子、生活經驗的積累。課始,就讓學生來說跟雨有關的詞語,并出示了三個相關成語讓學生讀。然后,又通過聽雷聲讓學生知道雷聲的生活原型從而很親切自然地導入新課教學。在學習黑沉沉一句時,隨機積累了ABB格式的詞語。指導越來越一句時,讓學生說相同句式的'句子,既學會了造句,又豐富了生活經驗和語言儲備。還有理解“垂下來”時趁機讓學生說生活中還有什么可以用“垂下來”,也是促進理解又是積累語言。
總之,這是一堂扎實而有效的課,更有課前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雖然我是數學老師,同樣也有很大的借鑒之處,特別是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更值得我學習。
課文評課稿 篇2
我是來自人文學院11新聞班的陸。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一首古詩《游子吟》。
教學整體設計: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分析、板書設計分析、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教材內容:《游子吟》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是唐代詩人孟郊,全詩語言自然質樸,表達了母子之間濃濃的親情,贊美了偉大的母愛。
設計理念:
本課以“理解詩句,想象詩境,體會詩情,抒發真情”為教學重點,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體現“自主性、實踐性、整體性”及“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學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新秩序,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重難點:
理解難點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受母親對詩人深切的愛及詩人對母親的感激、思念。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能力目標:
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學習詩歌,感受母親對兒子的慈愛以及兒子對母親的真摯感情。
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對古詩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們能夠借助注釋或者課外工具正確的理解古詩。心理特點——學生在現階段對學習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識,有較強的求知欲。認知特點——學生綜合能力有限,難以把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方法分析:
在本課中,主要采用創設情境、合作學習、誦讀感悟、聯系實際,激發興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讓同學們快樂學古詩,把知識拓展延伸至生活、指導行動,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板書設計分析:
我的板書設計將如PPT中所示,這樣板書簡單明了,概括性強,便于學生理解全詩的`內涵,也突出了詩歌的重點,體現了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設計:
情感導入:課堂以一首歌曲《母親》導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增強情感體驗。
以讀會意、情境想象:對于古詩來說,讀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貫穿于全詩。首先的老師范讀和學生朗讀可幫助初步領會詩句的大體意味。創設情境主要是針對于詩的前四句,插圖能讓學生圖文對照,想象詩境,置身于詩中來品味情感,深化對詩的體會。
合作交流解重難點、聯系實際分析:后兩句是本課的重難點,也是要理解本詩思想感情必須突破的一關。在這步中,讓學生們聯系實際、合作交流、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充分迎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補充其認知困難。吟誦、寫作表感恩:對詩歌有充分的認識后,能力和情感目標都有一定的完成,學生再次吟誦詩歌,必能收獲甚好的效果,這時也要求最好能達到熟讀成誦的知識目標。寫作是作為課堂最后布置的家庭作業,要求學生詳細描寫一件媽媽為“我“所做的事,深化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引導學生感恩母親,把學習付諸實際行動。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課文評課稿 篇3
教學過程:
一、揭題
1.老師相信小朋友在家里都過著幸福的日子,(板書:在家里)都有一個溫馨的家。
2.學生展示自己畫下來的“家”的作品。
過渡語: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去小紅家做客。
(出示掛圖)
二、識字教學
1.師:這是小紅家的哪里?看看客廳里都有些什么?它們呀,都有自己好聽的名字,小朋友先自己看看、叫一叫吧。
2.指名說,教師隨機在圖片邊貼上詞卡:
shujia dianshi chaji baozhi
書架 電視 茶幾 報紙
guazhong taideng shafa dianhua
掛鐘 臺燈 沙發 電話
▲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
▲指名讀—同桌對讀—再指名讀—齊讀—再自由讀
3、出示去掉拼音的詞語:
沙發報紙臺燈電視茶幾書架掛鐘電話
▲學生自由讀
▲指名讀—小組讀—女生讀—男生讀—齊讀
4.選一個詞語說句話。
三、寫字教學
1.我們已經寫過6個字。(板書)
2.今天來學習寫2個字。(出示寫在田字格種的:“上”、“下”)
3.認識新筆畫:點
4.教師在田字格中范寫。
5.學生在本子上練寫。
四、課外延伸
師:回家看看自己家中的擺設,還有什么東西,叫爸爸媽媽幫你做成字卡,爭當識字大王。
[評點]:
所有的文字都來自生活,并且回歸到生活,那么我們的教學呢?它自然不能違背規律性的法則。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朱老師就充分利用這一點,收獲了很多精彩。
一、創生活情境,激學習興趣。
所有的教學設計
都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本著這樣的理念,朱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出示了一個有著美麗陳設、生活用品的家庭畫面,創設了情境,貼近了學生生活,使學生學習積極性驟然高漲。然后老師把配有拼音的詞語卡片貼在圖片旁邊,使抽象的生字與具體的形象結合起來,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初步地使學生認識了生字所代表的事物形象。借助實物認識生字,學生感興趣,也容易記住,學得自然輕松。
二、強化口語訓練,學以致用。
所有字詞都是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字詞。識字必須多讀,也必須多說,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高頻率接觸生字,既鞏固了生字詞,又很好地進行口語訓練,對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大有裨益。讓學生任選一個物品說一句完整的話,既尊重了學生,又體現了在生活中學生字,在生活中用生字的思想。“學以致用”是一切學科的最終目的,認識了生字就要會用,運用生字進行說話,正好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征。
談一點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1.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再予以雕琢。我們面對的是一年級的孩子,所以教師的'語言應該更富有童趣,各環節之間的過渡語言銜接應該更自然些,不能有突兀的感覺。
2.雖然教師在“讀”上花費了很多時間,形式也很多,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讀等等,看似熱鬧,但是實際的效果卻并不好。喜歡做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建議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這一心理特點,用做游戲的形式,讓生字反復出現。比如這一節課中,“電”、“視”、“臺”、“燈”、“報”、“紙”、“沙”、“發”這8個字是要學生能認讀的生字,教師可以將這8個字脫離詞語單獨出現,設計“掛燈籠”|、“生字大轉盤”等游戲,讓生字富有靈性地出現在學生的面前,促使他們在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種盡情的娛樂,全身心的投入,不會產生一讀再讀的厭煩感,從而達到鞏固識字的效果。另外,認識“三點水”、“火字旁”、“提手旁”也是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識字過程中應該將這環節穿插進去。
3.教師的評價方式應該更多樣形。課堂中對一些表現比較好的學生就只是采取送掌聲和送蘋果的方式,顯得單一。建議朱老師在評價方面要多花點心思,尤其要注重語言上的激勵。
課文評課稿 篇4
各位同學:
大家好!
我是來自人文學院11新聞班的陸。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一首古詩《游子吟》。
教學整體設計: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分析、板書設計分析、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教材內容:《游子吟》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是唐代詩人孟郊,全詩語言自然質樸,表達了母子之間濃濃的親情,贊美了偉大的母愛。
設計理念:
本課以“理解詩句,想象詩境,體會詩情,抒發真情”為教學重點,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體現“自主性、實踐性、整體性”及“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學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新秩序,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重難點:
理解難點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受母親對詩人深切的愛及詩人對母親的感激、思念。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能力目標:
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學習詩歌,感受母親對兒子的`慈愛以及兒子對母親的真摯感情。
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對古詩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們能夠借助注釋或者課外工具正確的理解古詩。心理特點——學生在現階段對學習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識,有較強的求知欲。認知特點——學生綜合能力有限,難以把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方法分析:
在本課中,主要采用創設情境、合作學習、誦讀感悟、聯系實際,激發興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讓同學們快樂學古詩,把知識拓展延伸至生活、指導行動,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板書設計分析:
我的板書設計將如PPT中所示,這樣板書簡單明了,概括性強,便于學生理解全詩的內涵,也突出了詩歌的重點,體現了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設計:
情感導入:課堂以一首歌曲《母親》導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增強情感體驗。
以讀會意、情境想象:對于古詩來說,讀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貫穿于全詩。首先的老師范讀和學生朗讀可幫助初步領會詩句的大體意味。創設情境主要是針對于詩的前四句,插圖能讓學生圖文對照,想象詩境,置身于詩中來品味情感,深化對詩的體會。
合作交流解重難點、聯系實際分析:后兩句是本課的重難點,也是要理解本詩思想感情必須突破的一關。在這步中,讓學生們聯系實際、合作交流、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充分迎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補充其認知困難。吟誦、寫作表感恩:對詩歌有充分的認識后,能力和情感目標都有一定的完成,學生再次吟誦詩歌,必能收獲甚好的效果,這時也要求最好能達到熟讀成誦的知識目標。寫作是作為課堂最后布置的家庭作業,要求學生詳細描寫一件媽媽為“我“所做的事,深化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引導學生感恩母親,把學習付諸實際行動。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