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課堂反思(精選3篇)
有的人課堂反思 篇1
《有的人》是1949年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所以我設置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理解詩中所運用的對比寫法及其表達作用。2.反復誦讀,品味詩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3.領會詩歌內涵,樹立正確高尚的人生觀。
課上完了,現作一點反思,愿得到同行的指點。
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我想詩歌應通過誦讀來領悟它的內涵。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所以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對比朗讀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說說什么樣的人才是為人民的人,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該如何去做。
在朗讀指導中我采取了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
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好多學生甚至能當堂背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有的人課堂反思 篇2
語文學科,作為德育材料是豐富而生動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優勢,適時地進行德育滲透。
于是,有感情誦讀了課文之后,我引導學生討論:1.結合古今中外的實例,你覺得哪些人雖生實死,哪些人雖死猶生呢?2.這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詩,告訴我們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3.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什么樣的生命才有意義?你能從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品中得到關于生存意義的啟示嗎?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要像魯迅先生那樣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且熱愛人民的人將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
事實證明,善于捕捉時機的德育滲透,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地為了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德育,或者脫離了教育最佳時機而盲目的空洞說教,則顯得蒼白而無力。
以上是我覺得這堂課做的較成功的地方,要說不足吧,就是當堂訓練——與課本P205與泰戈爾的《某人》比較閱讀沒來得及完成,有點小小的遺憾。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會繼續努力,不斷探索,追求課堂的有效與高效。
有的人課堂反思 篇3
1、讓生字的教學和課堂一樣充滿靈性
本課中的生字比較復雜,學起來有點難度怎樣讓孩子們記得清楚,又能學著運用呢,在“撒”字的教學中,我先讓他們說說這個字該怎么樣記,當有人說出,用加一加的方法記時,我又借勢引領他們看這個字的組成,是由“提手”加一個“散”,也就是說,用手將某樣東西散開。隨后提問:“撒用在句子里有什么好處呢?”孩子們馬上就聯想到了,寫出了星星很多。
教學距離時,為了讓大家理解什么叫“距離”,我采用了黑板上繪圖的方式,更直觀的解釋了“距離”的意思,大家在理解了的基礎上,還能說句子呢。
2、通過“數星星”“課本劇”等環節,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張揚個性,激揚靈性的陣地。
“數星星”“演課本劇”都是為了做過的,能更刻骨銘心。孩子們將自己當作了張衡,學著數星星,數著數著,累了,放下了胳膊,這樣的細節當然是我所期待的,我抓住這一現象,采訪,解惑,在孩子們自己的話語中,輕而地達到了教學的難點,體會了張衡的耐心。“演課本劇”是課中緩和氣氛的一個小插曲,在自扮自演的游戲中,孩子們更能深刻的體會人物的心態,感悟人物的個性特點。
3、了解張衡的卓越成就,激勵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決心。
這是最后的升華部分,在成功的觀看了“北斗七星”是如何繞“北極星”轉動的科學知識后,再進一步了解張衡的成就,孩子們對張衡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紛紛說出了,也要像張衡一樣愛好科學知識,學習科學知識。
但在這節課的設計中,還是有史料不及的狀況發生,比如,缺少有張有弛的課堂張力,不能靈活的應變突發事件等,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多多揣摩,多多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