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模具鋼、冷軋鋼生產技術,提高合金鋼潔度和精度的技術;
--纖維混紡、交織一步法染整、棉毛織物高檔印染后整理,化纖仿真織物印染后整理技術;提高麻紡質量的苧麻品種改良、脫膠、紡織及印染整理技術;
--石墨、石膏、膨潤土、石英、磷資源等非金屬礦的深加工新技術;
--農藥復配及農藥新制劑技術,有機原料清潔生產技術。
2.加強"兩高"(高市場占有率、高技術含量)新產品開發,著力培育名牌產品。重點開發下列產品:
--電動汽車、新型散裝糧食運輸車、雙燃料汽車以及發動機電控系統、汽車發動機自動導航裝置、電液伺服控制系統、安全氣囊、制動防抱死系統、特種車橋、汽車空調、轎車氣門、汽車燈具、汽車密封件、動力轉向器等汽車零部件新產品和汽車性能檢測設備;
--轎車用先進鋼板系列產品、冷軋硅鋼片系列產品。
--復合超細纖維、功能化纖維、高強力機織土工布、精毛紡面料、高檔化纖面料。
--新型節能、高強、輕質、保溫墻體材料,新型裝飾裝修材料、特種陶瓷、特種玻璃材料。
--新型表面活性劑、高效催化劑、涂料、染料中間體、高效低毒安全新農藥等精細化工新產品。
(三)以制造業信息化為重點,大幅提升傳統工業企業的信息化水平
制造業,是社會生產力持續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保障,國家或地區經濟競爭水平的最直接體現和實現工業化的主力軍,是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基石。制造業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武裝傳統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從而培育后發優勢、提升經濟競爭力,促進經濟跨越式發展。黃岡是全國革命老區,傳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大,必須以信息化為根本手段,加快提升企業競爭力,是"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要實施"制造業信息化重點專項計劃",以支柱產業,尤其是汽車產業為重點,以迅速提升制造業的國際國內競爭力為目標,逐步建立以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為核心的產品創新系統,以計算機控制為核心的制造自動化系統,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市場營銷系統,以財務成本管理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統,加快黃岡企業的現代化進程。
1.加強制造業各行業適用的cad/cims技術的研究開發及應用,推進制造業設計的信息化,力爭5年內使全省制造業的cad技術應用率達到85%以上;積極推進并行設計技術在各行業的開發與應用,力爭cims在制造業重點骨干企業的應用率達到50%左右。
2.推廣應用機械、制藥、紡織、冶金、化工等行業生產過程的計算機自動化控制技術,實現骨干企業生產控制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推廣以企業財務成本管理為核心的現代企業管理信息系統,提高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
3.加強電子商務及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技術研究開發。加強網絡建設與服務功能,積極推進企業上網,鼓勵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盡快建立自己的局域網,在互聯網上建立網站,促進企業商務的電子化、網絡化發展。
五、實施科技興農工程,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是振興農業的唯一出路。"十一五"期間,要以農業科技創新為動力,圍繞服務于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提高農民收入,以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開發應用為重點,大力實施科技興農工程,加快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一)大力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力度,大力推廣農作物優良新品種、新型設施農業與農業工程技術、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集約化高效養殖技術、農產品保鮮加工新技術等五大農業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積極推進四優(優質稻米、優質三元豬、優質油菜、優質水果)工程的實施,提高農產品優質化率。
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工作。繼續健全和完善以縣市為中心、以鄉鎮為紐帶、以村為基礎的專群結合的農技推廣體系。對全市鄉鎮農技人員實行"農技推廣服務資格證"和"上崗證"雙證管理制度。
(二)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1.著眼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突出前瞻性,加大研究開發力度,努力爭取在農業高新技術上取得突破性成果。重點抓好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優質、高產、高效的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糧食、油料、水果、蔬菜的保鮮、加工技術研究開發。主要抓好轉基因作物新品種選育,糧棉油雜交優勢利用技術,林、果、特、花卉脫毒種苗選育及快繁技術,基因工程生產動物蛋白,動物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農業生物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加強農產品加工保鮮新技術和食品新產品研究開發,注重農作物病蟲測報防治專家系統、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信息系統、畜禽規模化飼養管理系統等農業信息技術的研究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