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重點研究開發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安全有重大影響的技術問題。研究、應用短期氣候預測預報技術,地震預測預報技術,火災預報、監控和自動撲救技術,旱情等自然災害的預測預報和防災減災技術措施。
(四)大力開展科學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要加強對科普工作的領導,逐步將科普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治理;充分發揮各級科協、各類學術團體和工會、共青團、婦女組織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合力;堅持"以人為本"、"素質為本"的方針,大力弘揚科學精神,著力提高廣大產業工人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能力,廣大農民運用先進適用技術的能力,廣大青少年的觀察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各級領導干部科學決策、科學管理的能力;加強對科普事業的投入,認真抓好科普重點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現有科普專用設施的"窗口"、"示范"作用,開展面向科技影視和廣播節目制作人員、科技類期刊、報紙記者和科普管理人員的科普業務培訓活動;加強專業科普隊伍建設,辦好一批科普團體,增強科普隊伍的戰斗力,凝聚力;成立"專家學者科技報告團"、"專家學者科普服務團",深入基層、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
七、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黃岡技術創新體系的總體框架是:建立競爭、開放、協作的科學研究體系,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體系和靈活高效的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逐步建立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又符合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科技創新體系。
(一)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圍繞增強我市光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新醫藥、先進制造技術以及農業、汽車、紡織、化工等重點領域或行業的技術開發能力,加快工程技術中心和創新基地建設,重點建設主要農作物育種、玉米、油菜、中藥現代化、生物工程藥物及制劑、生物材料、數控技術、汽車數字化等一批工程技術中心。積極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以產權為紐帶聯合共建技術中心或中試基地,積極支持科研機構轉制后的工程技術中心建設。
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基地的建設,包括、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優質水果種苗基地等科技產業化基地等。
(二)大力發展科技中介機構,建立、健全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
中介機構是創新活動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聯系科技與經濟的紐帶。要大力發展技術、人才信息服務,市場營銷、管理咨詢、技術產權交易、無形資產和科技項目評估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強服務體系的建設和規范管理。要鼓勵大多數社會公益性科研機構轉制為企業化管理的中介服務機構或轉變為面向企業、農村及社會進行技術轉移、技術咨詢服務、技術培訓的科技型服務企業,鼓勵有一技之長的科技人員創辦各種中介服務機構。
加大信息資源、信息園及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力度,圍繞信息服務業發展的趨勢和要求,依托有基礎的單位或機構,抓好科技資源信息庫、科技管理信息網絡建設。
(三)創立若干知識創新基地,推進知識創新
建設知識創新基地是發揮創新優勢,在國內外高科技領域占據一席之地的迫切要求。要根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基本原則,突出優勢領域和重點學科,培育一批代表國內外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一支精干的科技隊伍,為黃岡市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提供支撐。
要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重點支持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三大領域的優勢學科,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為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創新源和成果庫,并為爭取國家、省科技項目奠定堅實的基礎。
要促進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企業間的聯合,建立知識創新基地與技術開發機構、企業之間的協作機制,鼓勵企業著眼長遠競爭發展需要,積極參與知識創新。
八、主要政策措施
(一)著力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新的良好氛圍
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要切實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認真落實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一把手工程",切實抓好對各市州縣黨政一把手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的考核工作。注重發揮科技、計劃、經濟及行業管理部門的作用,加強集成,形成責權分明,部門聯動的技術創新工作機制。發揮科技主管部門在科教興市中的"前線指揮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