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林業局德國考察報告
(1)木材工業生產與貿易方面,全國立木年生長量6000萬方,年采伐木材4000萬立方米,年增林木蓄積萬立方米;
(2)森林生態與社會效益方面,德國設自然保護區5000處,其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8%,設風景保護區6000多處,占國土面積25%,有國家公園13個,占國土面積2%,有面積較大的自然公園67個,其較為直接的保護與利用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8.8%,與30%森林覆蓋率相比,可以說是“全林”保護與利用。
這些森林,分散各地,連綿不斷,凈化空氣、涵養水源能力很強。世界著名的多瑙河境內全長650公里,萊茵河865公里,以及其他眾多河流湖泊等,水量豐富,水質清澈。空氣質量,以德國西南部的賓根為例,空氣總懸浮物含量小于20微克/立方米,僅為我省十大環境監測區平均值的十分之一。可以說,這是德國森林生態功能較為強大的最有力的說明。在這樣一個空氣潔凈清新、氧氣與負離子等含量充分的環境里工作生活、休養休閑、度假旅游,宜人方便,森林的社會效益很大。如黑森州有一森林公園,面積700公頃,年進入林區修養休閑的人數超過100萬。德國的森林,現已成為提升本國文化和產品品牌,保持后工業化高度物質文明社會生產生活的一個重要手段。
3、林業生產與管理體系完善發達
主要體現在,一是林業法律地位高。德國將林業行政部門管理權利納入了憲法和法律條文,由憲法和法律賦予林業部門管理林業的職能,賦予各州保護生命、保護森林的神圣職責。德國林業工作人員的年度用工與費用開支計劃、木材采伐計劃要經過議會審批,批準之后,林業局才能在這個大框架內安排批準各林主采伐申請。對私有林,法律規定一年只能采伐1公頃,采伐1公頃必須新造1公頃;所伐樹木,必須是超過一定樹齡的林分,如云杉,采伐樹齡必須大于80年。另外,聯邦政府與各州州政府等,通過各種形式,開展林業宣傳、培訓和教育,提高全民、特別是森林所有者的守法意識,使德國的林業及生態環境保護完全進入了一個法制的軌道。二是林業管理務實高效。德國的林業管理,機構簡單,職能明確,工作人員少而精,簡捷高效。同時,德國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許多林業生產、經營服務,由林業專業協會、中介組織完成,完全是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以黑森州為例,森林保護協會有會員4500名,每人年費25歐元,供協會及協會工作人員各項開支,保證協會正常開展相關技術與市場營銷服務。州政府也設立林業技術宣傳與推廣機構。如巴伐利亞州XX年在瑞根設立了州立林業技術宣傳推廣站,為林區森林經營提供各類技術服務。值得一提的是,該站在建設中,專門設計配備了太陽能發電與供電設備、燃木渣供熱鍋爐,用以加強生態型能源利用的推廣與示范,是今后能源利用與林木保護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德國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可以借鑒的經驗
(一)堅持封山禁牧。二戰后,德國森林恢復很快,重要原因是造林地的保護上,繼續實施了封禁措施。據介紹,德國的封禁措施早在二、三百年前就已實施。現在,樹林成林后,牧草發展起來了,即使部分解禁,牛羊等牲畜也多在草地上取食,很少危害樹木。可見,封禁措施在地域與時間上具有普遍性,我省的這一舉措,也必是能經得住時間檢驗的,繼續堅持,定會取得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