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勞務經濟發展調查
2、全方位拓展勞務輸出,打造勞務經濟強品牌。深度發掘口岸中轉功能和現實潛力,突出境外市場信息與地產農產品、域外資本與地利條件、國外豐富土地資源與縣內富余勞動力三項整合,迅速將向境外輸出勞務這塊“蛋糕”做大,促進農民成規模、跨區域流動就業,建成全省最大的勞務中轉基地。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規模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的勞務輸出新模式,推進對俄勞務輸出產業化,發揮外貿企業對俄市場開拓的先發優勢,吸引聯合香港、江浙名企、名牌,共赴俄建企興業,創辦境外實體群、創業園,帶動埠內外農村勞動力批量輸出;擴大對俄經濟技術合作,夯實農業種植、養殖,拓展輕工產品加工、家電裝配、建筑承包、礦產開發等優勢及新興領域,為農村勞動力境外就業構筑適宜平臺。廣借跨國企業、駐外機構、海外親屬等媒介聯絡接洽,對口輸出高素質“產業工人”,樹立國際信譽,叫響勞務輸出品牌,促使更多農民走出國門。
3、著力發展非農產業,開辟轉移吸納新渠道。將培植壯大非農產業作為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長效轉移的重要抓手,活商興工強企,形成農民增收致富的骨干支撐。傾力推進中俄——波爾塔夫卡互市貿易區建設,運營中方一側商品交易中心,鼓勵吸引兩國企業相對投資,促成中俄對應建設、對等開放,建成以加工為主的特色互貿區,形成巨大的跨國商流、人流、物流,帶動周邊運輸、餐飲等配套產業快速發展,最大限度擴展農村勞動力的承載空間。著眼創建沿邊重要的輕工產品、進口木材、綠色食品加工基地,深入推進“工業興縣”,整合在建“一區五園”,規劃建設帶狀中俄國際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型跨國連鎖加工園區,促進項目集聚、企業簇群,形成特色塊狀經濟,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容量。發揮民營化程度高、原始積累雄厚的優勢,引導全民創業,壯大民本經濟,扶強做大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結合型中小企業,加速發展與區域支柱產業密切相關的商貿、飲食服務、休閑娛樂等第三產業,使農村勞動力實現可靠的職業轉移。
4、實施城鎮拉動戰略,為轉移提供廣闊空間。統籌城鄉經濟發展,落實“小城鎮,大戰略”,加速發展一批產業密集、商貿發達、承載力強的精品小城鎮,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以鐵路建設、園區擴張為契機,拉大城市框架,擴展中心城區;堅持量力而行、分步實施,建設城郊型、工貿型、商業型、資源利用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鎮,聚集商機、物流和人氣,縮小城鄉差別,進而加速實現全面城鎮化,降低外向轉移成本,消化吸收富余農民。注重小城鎮建設同二、三產業發展相結合,鼓勵村辦企業、鄉鎮企業和民營資本逐步向中心鎮(區)集中,釋放產業聚集和擴散效應,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農民離土進城、務工經商,成為新一代的城市居民;推動閑余土地向種養能手及大戶合理、規范流轉,促進以適度規模經營為特征的“農莊經濟”快速發展。深化城鎮戶籍、土地使用、社會保障等配套制度改革,完善城鄉統一的就業體制,為打破城鄉二元分割、加速“農民變市民”創造條件。
5、積極強化組織服務,促進勞動力有序轉移。完善管理、服務、協調機構,對剩余勞動力技術特長登記造冊,完善勞動力輸出檔案和待轉移勞動力人才庫,為勞務經濟長遠發展奠定基礎。組建職業培訓基地,開展職業、電視、函授等多樣化繼續教育,利用實用技術流動學校、“三下鄉”、科普等形式,使富余勞動力人人一專或一專多能,提升職業技能和創業本領。放開城鄉就業市場,統一規則,全面覆蓋,鼓勵農村創辦合法民辦職介公司,全面激活農村勞動力市場。完善食用菌、圓蔥等民間協會,組建水果、反季節蔬菜、特色養殖等行業協會,成立境外勞務人員互助協會,溝通信息、互幫互惠。開拓中介渠道,在國外、國內發達地區設立辦事處、聯絡處,及時了解反饋勞務市場動態和用工需求。加強組織調控,建立供求信息預測預報體系,減少轉移盲目性。健全勞動法規和用工合同制度,提供法律援助和保護,維護打工者合法權益。妥善處理外出人員承包地流轉,照顧家庭成員生產生活,確保轉得安心、干的開心。鼓勵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提供稅費減免、資金信貸、場地安排等優惠,解除戶籍、子女教育、住房等后顧之憂,促其反哺家鄉、造福鄉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