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張家港學習考察報告
1.物理是一門實驗性的學科。
在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整合時,應重視物理實驗和物理現象的觀察,應理解數據的整理和應用的方法,應通過計算機對數據的檢測、處理,實現規律的發現、問題的解決。
2.數學是一門有關數、數量關系及其計算的學科。
在整合時,應讓學生通過對各種資料、信息、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加深對數量、圖形、函數及其相關定理的理解,由此培養學生對信息的判斷、整理、處理的能力。
3.語文是有關語言與文字的基礎學科。
通過語文學科的學習,學生應能利用語言、文字表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信息技術與語文整合時,應基于一定的目標和要求,讓學生通過對相關資料、信息的收集和處理,以一定的信息表現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第二.注重整合過程的設計。
傳統的教學是以知識的理解為基本目標的,這種教學十分注重教學目標的設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的學習形態。這種學習形態應注重學習過程的設計,即整合過程的設計。
在整合過程的設計中,我們所關心的不只是什么時候使用計算機,什么時候使用網絡,更關心的是用計算機干什么,用網絡干什么,即關心利用計算機,利用網絡如何去收集、分析、處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信息,實現知識的探究、問題的解決。整合過程的設計實際是知識探究過程、問題解決過程的設計。
啟示之三——在整合的理論上進行了深層次的“洗腦”。
關于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這一方面的教育理論,在這次
考察中得到了更高層次的提升,通過集體討論、搜集資料、信息加工等多種手段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1、創設學習情境,實現自主學習
信息技術以其獨特的交互性、趣味性和豐富的表現力、感染力,為課程整合的實施開拓了廣闊的天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學中,學生自己動手,查找資料,分析歸納,得出結論,有利于實現因材施教的個別化教育,能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促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課堂上,學生被卡通、童謠、動畫、游戲……深深地吸引,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
江蘇張家港市第二中學孫艷老師這樣描述:“在一間寬敞的微機教室中,學生頭帶耳機,正聚精會神地盯著各自眼前的電腦顯示屏。十幾分鐘過去了,而這四十幾個孩子的神情竟還是驚人的一致——眼中放射出奇異和興奮的光芒。”
這就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結果,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無法與它比擬的。
2、利用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益
新課標指出,當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問題,就要提供給他們合作交流的機會,通過向老師、同伴表達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實現發展。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學生的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去討論、爭辯、探索。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達到資源共享,也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突破了教學難點。在進行整合實驗中,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注意到這一點,課堂上有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等等,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