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張家港學習考察報告
學生與他人的交互作用,對學生理解掌握所學內容能起到重要作用。教師要強調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生生的互動與合作,建立合作學習共同體。所謂生生互動即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主要是通過小組討論、互相評價、互相反饋、互相激勵、互幫互學、互為師生等合作互動的活動實現。在這種學習共同體中,學生共同探討各種理論、觀點和假說,進行辯論和對話,通過觀點的交鋒和思想的碰撞,最終達成共識。同時它有利于擴大參與面,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和促進互幫互學、共同提高。學習較差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借鑒學習好的同學的策略,學習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增強,學習興趣得以提高。
3、改變評價方式,促進主動發展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評價的改革,以過程評價為主,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小組評價等多種形式,促進學生發展。在課堂上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對學生的學習和練習作出正確判斷,如用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評價,用聲音評價,用笑臉評價,用展開的花朵評價,用五顏六色的禮花評價……有的甚至用一段精彩的動畫片作為對學生學習獲得成功的獎勵。友好的人機交互方式,可以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情況,達到自我反饋的目的。教學評價展現開放性,學生在鼓勵和贊揚聲中,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進步和獲得知識的喜悅。教師一個贊賞的眼神,同伴一句肯定的話語,卡通人物一次有趣的出現,都讓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體驗成功的樂趣,樹立學習的信心。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4、運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習領域
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能很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在學習中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查找資料的能力。這種“大課堂”教育觀強調課堂與生活同在,要求打破封閉單一的課堂教育模式,建立開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課堂教育體系。從目標、內容、手段等方面實現綜合性學習,做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學科與學科相結合,為學生學習開辟廣闊的時空領域,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5、建設教學資源,推進整合發展
沒有豐富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就談不上讓學生自主學習,更不可能讓學生進行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課程整合就會落空。在教學資源建設上,可以通過完善教育信息網站,加強基礎欄目與特色欄目的建設,使之內容更全更新,形式靈活多樣,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工作。
加強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還可以通過課件評比等形式,收集一線教師制作的課件,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還可以組織骨干教師,搜集整理教學資源,完善各學科資源庫:包括教學素材、課件教案、各種類型和水平的試題、復習指導等。逐步將已有錄像資源數字化,充實到資源庫當中,也是資源建設的一條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