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野豬產業化發展的考察報告
三、發展的必要性
(一)優化農業內部結構、提高耕地保護強度
2010年,全區肉類總產量19.53萬噸,豬肉占82.96%,牛羊肉約占12.44%,豬肉比重大、牛羊肉比重小,畜牧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糧豬”農業仍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形式。特種野豬耐粗飼、喜吃青綠飼料,與家豬相比可節約原糧30%以上,發展特種野豬可充分利用我區現有草山草坡和秸稈資源,對減少糧食消耗,減少坡耕地耕作,減少水土流失作用顯著。同時,通過人工種植優質牧草,優化種植結構,解決人豬爭糧和保護生態環境以及防治兩江流域水土流失意義重大。
(二)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促進農民增收
“十一五”以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入,生態畜牧業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作用的日益突出。特種野豬具有耐粗飼、抗病力強等優點,根據前三年生豬、特種野豬市場平均銷售價,與飼養成本和防疫成本(每頭家豬防疫成本30元,特種野豬15元)測算,每出欄1頭特種野豬比出欄1頭家豬多收入245元,同時節約玉米71.5公斤,發展特種野豬養殖將成為促進全區農民增收又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我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特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離不開生態畜牧業內部結構的優化和生產能力的提高,推廣特種野豬養殖“保住了青山、發展了金山,美化了環境、富裕了農民”,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
四、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地委、行署構建“兩帶兩圈”產業體系和實施“六個新跨越”的發展戰略要求,以優勢資源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農民增收為目標,著力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和產業化為理念,把銅仁地區建成全省最大的特種野豬養殖基地。
(二)總體布局
以梵凈山為中心,建設江口、松桃、印江環線特種野豬產業圈,輻射沿河、思南、石阡等縣;以銅玉高等級公路為紐帶,發展銅仁、萬山、玉屏產業帶,輻射新晃、岑鞏等周邊地區;著力打造貴州省“梵凈山”特種野豬品牌,實現生態畜牧業與生態環保和生態旅游同步發展。
(三)建設內容及進度目標
按照“三年打基礎、五年成規模”的目標要求,到2013年完成的建設內容和目標是:
1、建設規模及內容:
①建設銅仁地區養殖孵化器配套建設特種野豬核心場,核心場占地200畝,總投資1722萬元,各類房屋建筑面積2600平方米。其中,征地1400萬元,新建豬舍面積1680平方米、按500元/米計、共需資金84萬元(詳見核心場投資估算表)。
②建7個擴繁場,總投資2457萬元,改、擴、新建圈舍約2.7萬平方米。其中,改、擴圈舍1.2萬平方米、按300元/平方米計、需資金360萬元;新建圈舍1.5萬平方米、按500元/米計、需資金750萬元,共計1110萬元(詳見擴繁場投資估算表)。
③建500個養殖小區,基礎工程投資11390萬元,改、擴、新建圈舍30.4萬平方米(其中,改、擴10萬平方米、按300元/平方米計,新建20.4萬平方米,按350元/米計,共需資金10140萬元);人工種草1.76萬畝,按200元/畝計,需資金352萬元;飼養特種野母豬7500頭以上、純種野公豬500頭,年出欄特種野豬10.7萬頭(詳見小區建設估算表)。
④配套建設特種野豬專用飼料廠和屠宰場,完善相關設施設備。
2、生產目標:2013年,全區年出欄特種野豬10.7萬頭,產值1.81億元。
(四)生產進度及產值
2010年底,松桃、印江、江口沿梵凈山旅游環線選址和開工建設存欄特種野母豬1000頭以上擴繁場,萬山特區改建現有汞礦閑置廠房;改擴建銅仁地區水晶閣良種場、銅仁市武陵農牧公司,玉屏縣泉源特種野豬養殖場,實現年出欄特種母野豬1000頭以上;地區畜牧獸醫局完成科技園區(孵化器)選址、規化和建設方案設計,制訂《銅仁地區特種野豬技術規程和生產標準》,開展特種野豬與家豬對比試驗。
2010年,完成特種野豬科技園區(孵化器)建設,為各擴繁場提供純種野豬種源。松桃、銅仁、玉屏、江口、印江、萬山6縣(市、特區)各新建養殖小區10個。
2011年,全區新建特種野豬養殖小區500個,每小區存欄特種野母豬20頭以上,戶均年出欄特種野豬10頭以上;種植多年生優質牧草1萬畝,開展秸稈飼料加工利用推廣;出欄特種野豬1.2萬頭,按目前市場最低價22元/公斤計,產值0.185億元。
2012年,種植多年生優質牧草0.8萬畝,累計面積達1.8萬畝;出欄特種野豬6萬頭,按目前市場最低價22元/公斤計,產值0.92億元。
2013年,全區出欄特種野豬10.7萬頭,按目前市場最低價22元/公斤計,產值1.81億元(含附加產品)。
具體效益詳見可研報告。
五、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一)經濟效益
年出欄特種野豬10.7萬頭,產值1.81億元,提供稅金544萬元,純利潤7451萬元,使全區農民人均增收21元。①帶動1萬戶農戶增收,戶均增收6000多元。②提高農作物秸稈利用,年出欄10.7萬頭特種野豬可處理利用1萬噸農作物秸稈,按每噸400元計,可降低農戶養殖投入400萬元。③沼渣、沼液的使用,可減少種植肥料投入315萬元。
(二)社會效益
一是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培育了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二是帶動項目區返鄉民工創業就業,帶動1萬戶農戶種草養豬增收致富。三是隨著梵凈山旅游環線的建設和旅游產業的做大做強,可帶動服務、旅游等行業發展,按年預測100萬游客參觀、消費特種野豬,預計消費金額2億元。四是豐富城鄉居民菜籃子,每年向社會提供優質野豬肉0.67萬噸,既改善城鄉居民的繕食結構,又有益人們的身心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