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2019年開展教育科研工作會的講話
因此,選題首先要從實際中來。
還是舉個例子吧。
XX年也是9月份,我從縣二實小調到了縣教研室,針對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現狀同一線教師做過多次探討。學生們在課堂上回答時詞不達意,有大致意思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語文課如此,數理化如此,政史地更是如此。閱讀做題分析解答時反映在卷面上就是三言兩語沒了,這里面固然有做題習慣的問題,有平時要求的問題,但是最大的障礙是肚子里的語言積累少,內存不足,腹中無,口中自然澀、筆下自然枯。于是就想到了開展“誦讀經典親近母語”實驗。
具體做法也是非常容易操作,基本構思為:以班級為單位做到“兩天一首,兩周一篇,一月一賽、天天讀書”。
“兩天一首”是指由教師給所任班級學生每兩天提供一首或古詩、或現代詩、或宋詞,讓學生先抄在固定的“經典名篇抄寫本”上(此舉的目的一為解決學生手頭、家中無相應詩詞名篇的現實矛盾,二為讓學生做為一種資料進行保存),然后利用兩天時間背會,以學生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組內互查(此舉的目的一為全體發展,二為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是為了減輕教師負擔),對于確實不能完成背誦任務的同學,教師也不要過于強求。
“兩周一篇”是指每兩個星期由所任班級教師給學生推薦一篇優秀的文章,視學生年齡段的不同,可以是兒歌、可以是現當代名家名篇、可以是諸子百家先秦散文,也可以是自然科學、人文學科方面的相關科普介紹,內容的長短要以不加重學生負擔為先決條件。同樣是先抄錄,然后課下背誦,小組內互查。教師每兩周要抽出時間進行豐富多樣形式靈活的班內檢查。
“一月一賽”是指每個月要以班級為單位,先在班級大學習組內進行預賽,每組產生三名優秀者,然后集中在全班復賽,目的是為更多的學生提高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教師要做的是多鼓勵多表揚,多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從而激發學生對背誦積累的興趣和熱愛。
“天天讀書”是指利用學校現有的圖書資源和學生手頭及家中的課外讀物資源開展讀書活動。限于農村學校和農村家庭課外讀物資源匱乏的現實,各班級可以成立“班級圖書角”,每一名學生將自己的一本圖書放入其中,制定班級借閱制度,由學生自己管理。這樣每學期班內有多少學生,每個孩子就可以讀到多少本書,同時也可以進行班級之間的互換。
現在看,魯河鄉一中,清河頭二中,一、二、三實小進行的基本可以。有人覺得這純粹對語文有幫助,其實從積累這一角度看它是解決學生腹中無墨的關鍵,除此之外別無它法,盡管它的效果不是速成的。清河頭二中陳敬彩老師主持的該課題研究已經在暑假前做過一次學生效果展示,非常很好。明天魯河鄉一中顧明杰老師主持的該課題研究上午9點要做一次學生實驗效果展示,估計會比上一次更好。
所以,選題應該從教育教學的實際中來
對課題的選擇不僅要注意從實際中來,而且要思考有沒有解決的最終可能性,也就是要對課題進行可行性分析和論證。
選得課題,是學校的也好,是教師課題組的也罷,通過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甚至幾年的研究能不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解決問題是關鍵,如果自己根本就無法解決,課題選得再前衛、選得再熱點也沒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和鉆研半天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那干脆別費勁。
還是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王稱堌鄉一中的趙宗方老師,XX年他選了個課題是《中小學生作文序列化訓練實驗各學段訓練目標研究》。這個題就選的好。現在的作文教學一不像我們的各個學科一樣有序列教材,二不像我們的各科一樣有專業課程,三沒有明確的各學段要達到什么目標。學生在不同的年級我們應該教他們什么,怎么去訓練,這都是空白。而以我們一線教師的實際,打破現在作文教學的無目的性和隨意性,固定一套各年級的訓練內容和方法,明確各年級段應該達到的程度,以我們的力量又能辦到。所以這就可行性強。
第二個例子是一個沒有解決可能性的選題,是前年我費了三個月的勁想搞的《對我縣中小學生流失現象的思考和研究》。分析來分析去發現的倒不錯,找了許多原因,也想了許多對策。
比如原因方面:
【原因1】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水平帶來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與現階段我縣財力匱乏、投入不足之間的矛盾沖突。
隨著經濟的初步發展,老百姓富裕了、孩子少了,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于望子成龍和盼女成風的家長們來說,花錢的多少已不是主要考慮的問題。相對于群眾的這種需求,我縣現階段縣級財政對教育的配套投入顯得相對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