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寫作要注意短和精
第五,貴善遣詞造句,切忌疊床架屋
在公文寫作中,常見的另一種現象就是疊床架屋。重復累贅。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內涵不明導致的疊床架屋,如“各位同志們”、“涉及到”、“必須要”、“大浩劫”、“繼續進一步”等等;二是外延不明而導致的疊床架屋,如“反映了情況和問題”、“學習有關政策的規定”等等;三是語法意義不清導致的疊床架屋,如“最最堅決擁護”、“非常非常熱愛”、“對重大問題要盡快查處”等等;四是非語病的疊床架屋,如“通過學習以后他已認識到……”、“僅一年時間內就實現……”、“截止五月底為止已完成……”等等。這些疊床架屋現象,其病因就是在遣詞造句上欠精度和力度。
有兩句老話說:“關門閉戶掩柴扉,一個孤人獨自歸。”這話念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造句巧妙,用意幽默。但前后二句各三個詞組僅分別說明了兩個意思:“關門”、“一個”。它是專門用來諷刺那些行文疊床架屋、重復累贅的,而這種弊端實乃公文寫作之大忌。
第六,力求一字千鈞,切忌洋洋灑灑
有些文字秘書總是習慣于寫長文,一下筆總是洋洋數千言、數萬言,仿佛不長,就說得不透徹,講得不全面,不能解決問題,就顯不出自己的開闊思路和寫作才華,因而不被上級部門重視和得到領導的青睞。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列寧,對冗長繁雜的文章是深惡痛絕的。他曾給伊克葉諾夫寫過這樣一段話:“你是否可以設法,送一份關于你們機關情況的簡短報告……和你們的簡單工作計劃。請寫得短些,采用電報文體,如果必要的話,可以另加附件。寫長了,我根本不看,一定不看。”這句話,應該作為秘書工作者寫作公文的座右銘。
古往今來,我國許許多多名人在寫作上都十分注意精心推敲,力求一字千鈞。歐陽修的母親去世后,他的弟子蘇軾前去吊喪,寫了一篇后被世人傳頌的祭文,曰:“孟軻亞圣,母教之也;夫人生子如軻,雖死勿憾。尚饗。”祭文用恰當的比喻,高度概括和贊頌了其母的教子有方。全文除去慣用的“尚饗”二字結尾外,正文只有18個字,且措詞得體,意味深長,足使死者含笑于九泉而使生者欣慰。又如1938年秋,南洋華僑總會主席陳嘉庚聽說汪精衛對日寇有妥協投降的言行,于是一連打了三次電報向汪精衛追查詢問,并在新加坡各報上公開發表,引起國內外輿論的廣泛注意。11月1日,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在重慶開幕。作為參政會議員的陳嘉庚從新加坡拍去一份僅11字的電報提案:“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當時,身為大會主席的汪精衛盡管十分惱火,但也不能不在大會上公開宣讀。結果此提案以多數票通過,成為大會的決議案。不久,汪精衛果然從重慶叛逃投敵,當了漢*。陳嘉庚聞訊,再次在各報上痛斥汪的賣國求榮行徑。事后,人們均被陳先生的先見之明和忠肝義膽所折服。此電報提案被鄒韜奮先生稱為“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
“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公文語言應當平實、質樸、準確、精當,這就要求公文寫作者精心遣詞造句,反復推敲權衡,下一番精雕細刻的功夫,以嚴實、嚴謹、嚴密的科學態度,竭力刪去一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寫出言簡意賅、短小精當的公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