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節氣的民間習俗_2020小寒節氣的民間諺語
小寒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顧名思義,小寒,冷也,因為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就在小寒和大寒之間,而且與春節前的臘八節也“連”在一起。所以說,到了小寒,就說明春節快到了。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寒節氣的民間習俗_20xx小寒節氣的民間諺語.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小寒節氣的民間習俗<一>
小寒的習俗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趕集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等,陸續為春節作準備。飲食上,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
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調養身體的做法。
吃黃芽菜
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產,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而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過去那樣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擔憂。
吃菜飯
古時,南京人對小寒頗重視,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已漸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吃糯米飯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
臘八粥
飲食上“小寒”節氣中有一重要民俗就是吃“臘八粥”。粥中均為甘溫之品,有調脾胃、補中益氣、養氣血、驅寒強身的功效。
補膏方
到了小寒時節,也是膏方進補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制一點,吃到春節前后。
九九消寒圖
古時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冬季,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養生。九字每字九畫共九九八十一畫,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數九計數,書法描紅,既能求得消寒,也算是冬日里一種不錯的消遣冶情的養生方法。
準備春節
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趕集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等,陸續為春節作準備。
小寒節氣的民間諺語<二>
小寒大寒,凍成一團。
冷在三九,熱在中伏。
臘七臘八,凍死旱鴨。
臘七臘八,凍裂腳丫。
三九、四九,凍破碓臼。
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三九、四九不下雪,五九、六九旱還接。
臘月三場白,來年收小麥。
臘月三場白,家家都有麥。
臘月三白,適宜麥菜。
臘月大雪半尺厚,麥子還嫌被不夠。
九里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九里的雪,硬似鐵。
臘月三場霧,河底踏成路。
三九不封河,來年雹子多。
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小寒節,十五天,七八天處三九天。
天寒人不寒,改變冬閑舊習慣。
一早一晚勤動手,管它地凍九尺九。
不怕家里少,就怕不去找。
草木灰,單積攢,上地壯棵又增產。
干灰喂,增一倍。
臘月栽桑桑不知。
麥苗被啃,產量受損。
小寒經典諺語大全
牛喂三九,馬喂三伏。
薯菜窖,牲口棚,堵封嚴密來防凍。
數九寒天雞下蛋,雞舍保溫是關鍵。
一早一晚勤動手,管它地凍九尺九。
不怕家里少,就怕不去找。
草木灰,單積攢,上地壯棵又增產。
干灰喂,增一倍。
臘月栽桑桑不知。
麥苗被啃,產量受損。
避免畜啃青,認真訂獎懲。
九里的雪,硬似鐵。
臘月三場霧,河底踏成路。
三九不封河,來年雹子多。
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