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給老師的一封信
“這怨得了老師嗎?現在國家有規定,小學生的在校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要是對老師也有這樣的規定,反倒不用糾結了。”面對家長的質疑,一位小學數學老師向記者大吐苦水,“班里學生的層次各不相同,有時候確實會讓部分學生留下來,但其他家長就會有意見,說我不夠負責,再說了,其他學校、其他老師都在補課,我不補行嗎?”
那么,是不是所有不補課的老師,都不受學生、家長歡迎呢?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并非如此。有家長報料說,現代實驗小學六(2)班的王劍萍老師,課后從來不留學生,但他們班的數學成績,就是比其他班好。原來,王老師留給學生的作業,她自己會先做一遍,把學生有能力做出來、很費腦筋的,分別打上記號,難題留到qq群或第二天來討論,有時候整張試卷,也會剪成1/2或1/3,挑一些讓學生做。
春蕾中學數學教研組組長徐環宇也有自己的辦法。“很多學生的學習困難都是由學習習慣造成的,比如作業拖拉、怕難題、粗心等,每個學生的情況各不相同,所以我會從初一開始,就幫他們扭轉學習習慣,改觀還是很明顯的。”〔專家〕 人生是一場長跑不能以短跑的方式參與競爭
帖子為何這么火,因為它觸動了千千萬萬個家長的心,既希望孩子能快樂地學習,但又不得不接受應試教育的殘酷現實。
話題很舊,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張雷教授還是作了番點評。
過度競爭肯定不是人類社會的正常狀態。有些家長把整個家庭的希望,都轉嫁為孩子的壓力。適當的競爭和壓力是必需的,但不能以孩子的幸福為代價,起碼讓孩子一周能有半天或者一天,每天能有一到兩個小時,能由他自己安排。這樣,才會讓他們覺得有期盼、有動力。美國人生活節奏快、歐洲人節奏慢,但美國人未必比歐洲人幸福。
現在不少家長、學校的做法,無形中讓孩子把學習看成了最大的敵人,但學習是一種終身行為,絕不僅僅是小學、中學、大學的比拼,等到孩子連自由安排時間的權利都沒有了,還有什么幸福可言?如果學習不以生活樂趣和幸福為導向,肯定是沒有后勁的,因為人生是一場長跑,如果用短跑的方式來參與競爭,最后必輸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