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紅旗手事跡材料:巾幗能人的綠色夢想
提起xx鎮文化村千畝拐棗園建設者但,周圍群眾夸她是個賽過男子漢的鐵娘子。她1961年出生,中專文化,中等身材,因長年在山上干活,臉部凍傷的留痕依然可見,由于風霜日曬,漂亮的臉蛋變成醬紅色的斑駁,一雙手也很粗糙,但卷發下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卻放謝出智慧的光芒,正在實施的綠色產業昭示著憧憬和希望。
懸壺濟世,締結拐棗情緣
但住漢濱區江北辦廣景花園,老家在xx縣xx鎮早陽村三組,她1982年畢業于xx縣中醫衛校,同年分配到原xx區xx鄉衛生院工作,從事中醫坐診32年,精讀《本草綱目》,醫術高明,是著名中醫世家金氏家族的第八代傳人,xx年從x中學醫務室提前退休。在她從醫的實踐中,注重拐棗藥用價值的應用,用醫技晉濟眾生,對20多位得了乙肝吃不起藥的患者,在她的指導下,通過服用拐棗配制的膳食,患者很快從大三陽轉化為小三陽,奇跡般地產生抗體,逐漸恢復健康,并用拐棗酒泡藥醫治數百名風濕麻木和跌打損傷患者,從此,她對拐棗結下了深厚的情緣。
鍥而不舍,攻克育苗難題
拐棗,學名枳棋,因為長得拐彎抹角而得名,又因形態像萬字符,所以又叫“萬壽果”、“雞瓜梨”,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 藥用價值。拐棗在陜南適應性很強,但由于多年來不受人重視,資源銳減,商品奇缺。為了發展拐棗,綠化秦巴山川,給人類提供更多的綠色保健食品,但從1998年開始實驗研究拐棗的育苗,掏高價買回拐棗籽,播種育苗,連續5年出苗率很低,但并沒有因失敗而退縮。而是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她分析判斷未發芽的種子一是受廠方烘烤拐棗時的溫度影響;二是籽種果皮油質厚,不易吸水的結果。于是,她就走村串戶將農戶采收回來的拐棗,親手把籽一粒一粒地摘下來,背回家倒在曬席上涼干,xx年春季,她用堿水搓洗除去油質,然后一層濕沙一層種子,放在溫室里摧芽,待胚根凸起,他小心翼翼地播在苗床上,出苗率達95%以上,xx年春季,她將20多萬株拐棗幼苗移植到大田里,培育矮化壯苗,為規模種植拐棗奠定了基礎。
規模種植,實現綠色夢想
拐棗苗育成功了,但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她到處考察適宜規模栽植拐棗的地塊,在xx鎮農業綜合站站長梁向斌和文化村兩委會的大力支持下,xx年,在文化村六組流轉山地750多畝,在漢中流轉土地300畝,籌資百萬元,規模建設拐棗示范園,從去10月開始,她租用鉤機一臺,早上7點多鐘把工人帶上山,中午把飯送上山,晚上七八點才回家,與工人同吃同勞動,修建生產道路1.5公里,挖標準樹坑41000多個,在山下挖水井5口,在山頂建蓄水池30立方米。今年驚蟄剛過,她就組織車輛從老家調運拐棗苗,進行大坑大苗栽植,正直春旱,她購買發電機和水泵抽水澆樹。3月30日,筆者隨車到園區現場慕名采訪了這位鐵娘子,問她下一步有何打算?她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一是從湖北引進優質拐棗種,當年建成百萬株種苗基地;二是幼林撫育期間,林下種植人參1000畝;三是建設正規化標準烤房,釀造人參拐棗酒,填補國內富硒食品空白,目前廠房和發酵池正在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