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的鄉村介紹:我的故鄉老牛溝
老牛溝的歷史沿革
我的故鄉,座落在吉林省,樺甸市夾皮溝鎮老牛溝村。
盛唐時期,老牛溝就居住著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高句麗族人。老牛溝的高麗屯居住的較多。他們以漁獵為生。
也有少數漢族人在這里淘金。
清朝道光年間,韓憲宗(韓邊外)闖關東,來到老牛溝淘金。當時的大本營就扎在老牛溝。韓憲宗很快地擴充了他的實力,而后,從紅石砬子,樺樹往東一直到老白山腳下,均為柳條邊外,全歸韓憲宗所管轄,后來人們都稱他韓邊外。韓家祖孫三代一直堅持在老牛溝淘金,將近七八十年的光景。
一九三二年,東北淪陷日本人很快就進駐了老牛溝和夾皮溝。從此,老牛溝和夾皮溝這兩處剛剛掘起的新生力量,又被日本人扼殺在搖籃之中。
韓憲宗的淘金生涯就此結束了。
曰本人占領老牛溝和夾皮溝之后,
以老牛溝為中心,修建了礦山所需的設施,然后進行瘋狂地開采黃金,在老牛溝和夾皮溝共掠去黃金高達2,775噸。
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戰敗投降后,老牛溝和夾皮溝才回到了國人的懷抱。
建國后,政府成立了東北金礦局,命名老牛溝為《老牛溝金銅礦》,夾皮溝為《夾皮溝金礦》。東北金礦局就設在老牛溝。
后來,老牛溝金銅礦下馬,實行夾老合并,之后,就統稱夾皮溝金礦了。一直延續至今。此前,夾皮溝金礦被中國黃金公司收購。
老牛溝的興起
老牛溝是一個古老的村落,歷史悠久,淵源流長。要描述它的興起,還要從韓邊外闖關東,在此淘金開始敘述。
韓憲宗初到老牛溝時,那里根本沒有幾戶人家,每年夏天,總有一些外地人來淘金,天冷了,就回去了。
早些年間,這山溝里有許多“胡子幫“住在這里,經常到屯子里搶劫,所以,人們都不敢在這里長住。
韓憲宗到老牛溝之后,一面淘金,一面開荒種地。又在老牛溝建起了油坊,燒鍋。建起了商鋪,糧棧。
之后,韓憲宗在夾皮溝,老金廠,紅石都有他的買賣。又有許多人前來老牛溝投奔韓憲宗,在老牛溝落了戶,就這樣,老牛溝的人就多了起來。韓憲宗淘金興盛時期,在老牛溝,夾皮溝一帶的金工就達一萬人之多。老牛溝的集貿經濟也從此興旺起來。每天,大街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一派繁榮的景象。
一直到一九三二年,日本人占據了老牛溝。韓憲宗的闖關東淘金的歷史畫上了一個句號。
日本人進入老牛溝時,這一帶的沙金已被韓家開采的近似枯竭。再繼續開采就要進入地下采巖金。
日本國家地質權威機構對老牛溝夾皮溝一帶,進行了詳細的地質勘查,繪制了完整的資料。資料表明,老牛溝屬于太古宙一古元古代中基性火山沉積雜巖中的金礦。儲量大,品位高,開采年限為一百年。所以,日本最后決定在這里進行巖金開采。
日本人就開始實施他們計劃,井上井下的開拓工程同時進行,很快地建成了一座日處理礦1000噸的選礦廠和采礦坑口,投入運行。
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曰,日本戰敗。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全部撤回日本國。老牛溝又回到國人的手中。
老牛溝的分布及背景
解放初期,國家一舉恢復了老牛溝的黃金工業生產。此外,又成立了人民公社。從那個時候起,老牛溝明確化成兩個區域。以大河為界,河南為農業區,河北為工業區。
從老金廠方向沿著一條九曲彎彎的鄉路通往老牛溝。進入老牛溝村西頭,首先是新八趟房,三合房,過了小東溝溝口岔道就是新八趟房,這都是老牛溝金銅礦,在建國初期建造的家屬房。它與河南只是一河之遙,隔水相望。
過了新八趟房就是通往河南的大橋,沿此處往東便形成了南北二條街,北街路邊往東有工會辦公室,小修,商店,糧店。南街有街道辦事處,學校,學校操場。再往東是一條通往九趟房的路。南邊往東是變電所,紅房子,療養院,二趟房。過去大河就是東火鋸。
解放初期,在河南成立了老牛溝村委會。又成立了公私合營的商品合作社,后因失火被燒毀,遷到街中心。在橋頭有鐵匠爐、理發店,修鞋鋪,洋鐵匠,小賣鋪,托兒所,成衣鋪。在西河岸有老牛溝子弟校,后遷到街里。
河南也是前后兩道街,兩側都是農村住戶。
河南除此而外還設有村部辦公室,東西兩個隊的隊部,牛棚,倉庫,糧米加工廠,油房。場院等設施。
老牛溝河南這個地方,有許多農村優秀管理干部和優秀青年,其中村級干部有李增和,周永昌,郝忠寶,祁倫清,高殿和,崔福祥,秦加華,張建順,王國棟,鄭佩有,魏增仁,趙治芳,等等。
也涌現出如:姚鳳鳴,崔吉成,華明禮,李福安等老生產隊長,優秀共產黨員。
老牛溝鎮直知青,劉玉芝,徐淑文,劉桂芬,李素云,洪亞茹,張貴賢,趙敏華,孫守義等人,也曾經在此插隊,當然,筆者也在其中了。
一些民間藝人,手藝人也居多。
老牛溝河南,近百年來,一直都是以務農為生的群居地,這里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山青水秀,富嬈而美麗。每到春天,家家院內梨花李花競相爭妍,簡直就是世外桃園,如同仙境一般。除此,還流傳著不少離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