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的鄉村介紹:我的故鄉老牛溝
近代遺跡及說明
工 人 墳
在樺甸老牛溝村,距村西一公里處的路邊,有一座距今七十多年的陵園,叫工人墳。
在建國前期,這個地方,周圍山高林密,陰氣逼人。還流傳著一些鬼火狐鳴的傳奇故事。
這座陵園始建于一九四五年。
一九三二年日本侵略者侵占東北,開始掠奪老牛溝與夾皮溝一帶的黃金資源。開發了許多坑口,又在老牛溝建造了一座日處理礦1000噸規模的選礦廠。從東北各地抓來民夫,做礦山的勞工。不分晝夜地給他們干活,非打即罵,手段極為殘忍。有日本兵持槍看守著,加之勞動現場非常不安全。死去的民夫不計其數。死后,把人用車拉到工人墳這個地方,草草埋掉。
一九四五年,日本侵華戰敗撤離中國。此時老牛溝金礦回到了國人的懷抱。為紀念在礦山逝去的工人,即在這里修建了這座陵園,命名“工人墳”。
解放后,老牛溝被政府命名為“老牛溝金銅礦”。在礦山興盛期間,對工人墳陵園進行定期修善,學校師生每逢清明節,還前去掃墓。一度得到了重視。
后來,由于礦山下馬,老牛溝金銅礦歸屬到夾皮溝金礦,從此,這座陵園就沒人管理了,荒蕪至今。
現在的工人墳,由于多年失修,紀念塔已經殘缺不全,面目全非了、墓地周圍已經種上了莊稼,只有塔的周圍仍是一片荒冢地。
炮 樓
曰本侵略者占領老牛溝之后,為了防御外侵,保護老牛溝的所有礦山設施,成立了日本大同殖業警備隊,礦業憲兵隊,在紅石,老金廠,夾皮溝,老牛溝設立了警察署。在老牛溝修建了四座炮樓,配備機關槍,步槍,迫擊炮,有重兵把守。
其中一座在村北炮樓山上,另外,在選礦廠北山有一座,在矽肺療養院房北側有一座,在河南大橋北頭有一座。
當時,日本人從外地抓來許多民夫,給他們做勞工,也有一部分人是老牛溝本地的。本地人下班可以回家,但不能外出。抓來的勞工看管很嚴,白天黑夜都有日本兵看守。對勞工非打既罵,手段極端殘忍。日本人采取用人換金,不論井下多么危險,都強行讓中國人去冒險作業,死傷的人不計其數。由于勞工受不了這種無情的摧殘,經常有人逃走,如果被日本人發現,抓回來就被處死。日本人也利用幾座炮樓嚴密監視,凡是出入老牛溝的人都要嚴格盤查。日本人給當地的人發通行證,沒有通行證的人和逃跑的人,都要被處死,有的被扔進日本人的狗圈,被狼狗活活咬死。就這樣許多中國人就無端地死在日本人的手下。
解放后,炮樓山的炮樓上面,安裝了礦山廣播站的大喇叭,每天廣播三次,響亮的聲音從這里傳遍老牛溝。
發 電 所
日本占領老牛溝的時候,這里沒有電。家家戶戶都點煤油燈照亮。日本人要開礦就需要用電,所以,就在后油房大橋南頭建起了一座小型火力發電所。可以解決開礦初期用電。后來,日本人修建了豐滿電站,投入使用后,從豐滿到老牛溝架起了一條66000伏的高壓線路,在老牛溝建起一座變電所,可供夾老地區礦山用電。
解放后這座變電所一直在利用,到一九七五年才遷到夾皮溝。
大 壩
在老牛溝東火鋸有一道攔河壩,是鋼筋水泥建筑。
這是日本人修造的,主要用途就是解決選礦廠的生產用水和各部門的生活用水。
在大壩的半山腰中,有一個韓邊外淘金挖的一個坑口,里邊沒有金屬,巖石風化松軟,人們都稱之為化石洞,無論大人與小孩,都去那里挖化石,當石筆用。
這個洞里還流傳著一段風花雪夜的故事。這座大壩至今還在。
東 火 鋸
當年,日本人在老牛溝開礦時,用了大量的木材,都是就近在現在的高麗屯,五間房一帶砍伐的。
在現在的東火鋸建起了木材加工廠。用電鋸加工板,方材供礦山使用。
早些年,東火鋸這個地方沒有地名,就是老牛溝,后來,這里安了電鋸,人們都叫它火鋸,而這個地方又在老牛溝的東邊,所以,從此就叫東火鋸了。
戲 園 子
日本撤出老牛溝時,還留下一座華麗的建筑,“戲園子”。(現在叫俱樂部)
戲園子是日本人建造的,就在炮樓山下,非常豪華闊氣。當時,日本人經常請戲班子來這里唱戲。而這里只允許日本人來,不讓中國人進入。
日本人投降后,戲園子就歸老牛溝礦所有。后因礦山下馬,無人管理,自然倒塌了。
神 社
日本人非常講究祭拜神社,這是他們這個國家的習俗和民族傳統。
日本人在老牛溝選礦北山修了一座神社。修得很別致也很美觀。日本人每到周日就到這里祭拜。
由于他們祭拜的時間為周日,所以,日本人就把周日叫禮拜天。
從此,我們中國人也把周日叫做禮拜天了。
日本人撤走后,這座神社不被中國人重視,久而久之,自然荒廢了。
日本選礦廠
日本人為了加快開采黃金的步伐,采取了各種手段和措施。在老牛溝建起了一座日處理礦1000噸的選礦廠。本選廠計劃使用120xx年、這不難看出他的野心有多么大。
同時在老牛槽,大金牛,小東溝,小北溝,頭道岔,大線溝開發了許多坑口。后來,又開發夾皮溝立山坑和下戲臺坑口。
選礦廠投入使用后,沒有防止污染的措施,開放排污水和尾礦。污水直接淌到河里,尾沙在河邊形成一個大沙丘。
后來這個沙丘平整后作為學校的操場。
而日本建造的這座選廠,也被夾皮溝金礦自行拆除了。
空中索道
當時,日本人為了解決運礦問題,修了一條從老牛溝選礦廠通往夾皮溝的空架索道,全長三十五華里。把夾皮溝,大線溝,頭道岔的礦石源源不斷地,用索道運到老牛溝選礦廠。
日本大同殖業公司辦公所
日本侵略者侵占了老牛溝的金礦,由日本國大同殖業公司開發。設立了各種名頭們武裝機構,在老牛溝修建辦公的場所和日本官員的家屬住房,在老牛溝商店對面。建筑風格十分考究,用鍋爐供熱。
解放后,這里成為東北金礦局和老牛溝金銅礦的辦公室。
礦山下馬后,老牛溝學校就遷到這里。
現在,這兩個建筑仍然存在,都改成了民房,鍋爐水泥大煙囪還矗立在那里。
文革初期,這座鍋爐房改成一家飯店,隸屬樺甸二輕局,員工是四位上了年紀的老頭。
老牛溝的文化教育
建國初期,政府在老牛溝建立了老牛溝學校。校址在河南西頭河沿邊。校長王鳳岐,李向東。
學校要搞勤工儉學,學校養豬,學生夏天定期割豬草,冬天撿燒材。以此補充教學經費的不足。
學校教師有:趙桂珍,秦玉蘭,張玉金,趙淑珍,邱靜珍,謝奎清,曲以貴,林洪武,時殿庫,趙宏一,姚瑞科,董杰,王鳳芝等。
一九六七年,國家推行九年義務教育,老牛溝學校又增加了初中教學。
把選礦廠閑置的房屋改成教室。又從全國各地大學畢業生中調來數十名,任中學教師。涌現出馮小光,張緒明,陶濤,郎永振,王介維,倪元錄,肖貴華等優秀教師。
一六年,老牛溝金銅礦,受東北金礦局的委托,建立了冶金系統的技工學校。王鳳岐任校長。培養出冶金系統的第一批技術人材。
為了方便農村兒童就學,老牛溝村又成立了鄉村小學,地點在原老學校原址。各自然屯也相繼成立了小學校。回鄉青年曲常花,下鄉知青姚秀英,于成坤,民辦教師臧京太都曾經在這里工作過。
中心校開設了初中部,秦加華,王國增,姜力月,何向生,王曉敏都在此任教。
后來,教育體系改革,各鄉村學校全部歸并到所屬鄉鎮,老牛溝的學校歸到老金廠學校。老牛溝學校從此就完成了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