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的鄉村介紹:我的故鄉老牛溝
老牛溝的醫療衛生
老牛溝金銅礦自建國后就成立了矽肺療養院。由于當時井下實行干式鑿巖,粉塵較大,在這種環境下工作,三年時間就能患上矽肺病。這是一種不治之癥。礦山患這種職業病的人居多,都要輪流到療養院療養。
在老牛溝因患矽肺病死亡的人數很多,平均年令在35一45歲之間。
后來,夾皮溝技師那寶月研究成功濕式鑿巖法。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便推向全國。從此解決了干式鑿巖患矽肺病的難題,那寶月還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但這所療養院一直開辦很多年,夾礦安排二級廚師韓光遠,于喜榮等人在本院掌勺多年。
夾老合并之后,非常重視老牛溝的醫療衛生工作,選派了醫術高超的醫生,其中有米廣年,李恩光,唐基信等人在此坐診,滿足了職工的就診要求。
農村的醫療衛生工作,也另有起色。老牛溝村成立了衛生所,醫生王文章,王征武,護士劉玉杰,張景麗均在這里工作。
實行合作醫療之后,潘瑞玲,葛喜榮是衛生所的赤腳醫生。巡迴在老牛溝的各村屯之間,受到了群眾的好平。
老牛溝的集市商貿
老牛溝早些年間的集市在河南大橋兩頭。當地的農民個體戶都在這里賣些蔬菜,瓜果,土特產品之類的東西。后來河南生產隊也大量種植蔬菜,到集市上去交易。
在老牛溝也有少許商販,自由業戶,常年走街竄巷經營小買賣,也有理發的老田頭,老楊頭,修鞋的小矮人等個體戶,在此經營,維持生計。
商店負責經營副食,煙酒及生產用品和日用品。糧店負責城鎮人口的糧油供應和公糧收儲。農村人口在五月節,八月節,春節,都要用小豆,黃豆,到糧店兌換白面,每人只限二斤。 那個年代,買布,糖,餅干,豬肉,豆油都要憑票供應。到飯店吃飯需用糧票。
直到實行市場經濟之后,才取消了商店和糧店。
老牛溝大金牛
在老牛溝的確有一處山溝叫大金牛溝。
多年來一直流傳著大金牛的故事,但說法不一。
要考證它的由來,應該是這樣的。
日本侵略東北,進駐老牛溝。日本國家地質勘查機構,對老牛溝的地質資源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勘查。最后,繪制出完整的地質資料。
從地質平面圖上看,老牛溝地區礦脈形狀象一頭牛。從此,老牛溝地下有大金牛的說法就傳開了。
老牛溝村小北山
在老牛溝村北山上一個山坳里,解放初期,這里有十多戶人家。人們都稱這里為小北山。有礦山的工人,也有單干戶。筆者也在這里住了十五年。
在這里居住,有著很濃厚的鄉村氣息。這里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花草樹木郁郁蔥蔥。站在院子里可以飽覽老牛溝的全貌。家家都種些蔬菜瓜果,以及大田作物。還可以養豬,雞,鴨,鵝,狗。生活很富裕,也很受人羨慕。
后來礦山下馬,礦山的工人家都遷到夾皮溝或外地,有的單干戶也入了合作社。最后只剩三戶人家。
到文革初期,上級不允許在此居住。這三戶人家都遷到老牛溝街里。
筆者在小北山居住多年,給自已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也非常留戀小北山。
在此,筆者隨即留下一首自由詩 ,以示對故鄉小北山的眷戀。
我的家園
老牛溝村小北山,幾多風景我家園。
山道彎彎路漫漫,家園伴我度流年。
春日到來艷陽天,鶯歌燕舞山水間,
男耕女織千般好,播下五谷種良田。
夏日樹蔭山道邊,草綠花紅開滿山。
農夫勞作田間里,面朝黃土背朝天。
秋收時節人遍山,葡萄酸來元棗甜。
核桃蘑菇到處有,收獲頗多把家還。
冬日白雪似云煙,小冰爬犁首當先。
應季時光無限好,終生不忘小北山。
老牛溝的農村發展狀況
在老牛溝河南及周邊,居住著一些以種地為主的農戶,他們中有一部分是幾代人都一直住在這里。他們自已養著牲口,有自已的耕地,過著田園生活。
一八年,成立了人民公社,政府號召這些單干農戶和個體手工作坊,小商販,加入合作社。
老牛溝成立了村政府,后來又改成公社,大隊,小隊三級單位。隨著加入生產隊的人越來越多,河南就分成兩個隊,既東隊和西隊。
合作化以后,社員們男女老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歡聲笑語,耕耘著這塊黑土地。這里的耕地多數是山坡地,不能用機械,完全用人力耕種,收獲。這些地塊是西溝,南溝,五晌地,大坡,小北溝,蘇家崴子,大松樹,大金牛溝,東火鋸南山。
冬天,社員要趕著牛爬犁到溝里拉燒材。農閑時,部分社員要到外邊搞副業。東西隊都有自已的糧米加工廠,豆腐房,馇子房。東西隊的豆腐馇子,很受歡迎。
每到夏鋤時間,學校要組織學生到生產支援。生產隊要燉上大豆腐給學生吃。在那個年代,能美美地吃一頓大豆腐,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老牛溝大隊也有了自已的經濟實體,開辦了油房,建起了俱樂部。每年春節,都要組織精彩的秧歌隊,參加匯演。在三道溝、高麗屯,頭道岔修建了集體戶,接收了白山水電一局的下鄉知青。
社員們就這樣辛勤勞作幾十年,雖然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天,但他們卻生活的開心快樂。
改革開放以后,實行土地承包,徹底改變了農民的生活,雖然礦山已枯竭,但對當地的農民沒有絲毫影響。農民普遍走上了富裕之路。
老牛溝的生活習俗
在老牛溝這塊高天厚土上,幾代人曾經在這里繁衍生息。經過了長時間生活實踐的打磨,老牛溝已經形成了它固有的民風習俗,也有了它獨特的生活文化。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無不為之感到驕傲和自豪。
老牛溝,至今沒有樓房,沒有自來水,沒有浴池,沒有郵局,沒有儲蓄所。人們一直過著比較原始的生活。
但是,這里的人們并不氣餒,仍然保持著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是自食其力,打造自己的生活小天地。
每到春天,不論工人和農民,家家都要在自已的小園里種上各種蔬菜,在到野外種些玉米黃豆之類的作物。
秋天,家家都要挖個菜窖,備上蘿卜,白菜,土豆之類的過冬菜。
到冬天,人們要用人爬犁到太陽溝,冰湖溝,五間房去拉燒材,冬天,家家都要備足一年的燒材。
這里的孩子上學,從來不用家長接送,都是哥哥姐姐帶著弟弟妹妹,成幫結隊地上下學,尤其像楊樹溝,頭道岔,離學校七八里路,孩子們都來回自己走。
兒童沒有游樂場所,一到冬天,孩子們要去河冰上打爬犁,玩腳蹬子,自制腳滑子,這些游戲雖然很土,但玩的卻很開心。
每到臘月二十以后,凡是殺年豬的人家,都要把街坊鄰居請到家里來,大家團團圍坐在熱炕上,吃殺豬菜,血腸,喝燒酒,談笑風聲,好不熱鬧,享受著無盡的歡欣和愉悅。
如果誰家有紅白喜事,大事小情,修理房子,蓋房子,鄉親們都會聞訊前來幫忙。
多少年來,一直保持著這種優良的傳統。
結 束 語
老牛溝這個古老的村落,是養育我的地方,是我終生難忘的地方。一條母親河貫穿東西,伴隨著人們渡過了多少個春夏秋冬。這條河流,這塊厚土,為世人貢獻了許多許多。
老牛溝這座百年老礦,它出產的黃金,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它出產的銅和鉛做成了子彈,運送到抗美援朝的戰場,打退了美國侵略者的侵犯。這座礦山,真可謂是功滿千秋。
今天的老牛溝金礦已被個體收購。但這座礦山雖然幾經滄桑,但是,它仍然還保持著旺盛的活力。
老牛溝這個名字,將永遠被世人所矚目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