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參觀實習報告
寧波博物館,主體三層、局部五層,采用主體二層以下集中布局、三層分散布局的方式。主體建筑前的一片大水域橫貫65米長、27米寬的主入口大通道。博物館蘊涵了寧波從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發展軌跡,同時水域向北環繞在建筑外圍,使建筑環境具有江南水鄉田園般的情態。頂層則隆起5幢大小不一、造型各異、墻面傾斜的獨立建筑,露天大斜坡、通道、玻璃屋頂、綠化小景穿插其間,營造出寧波歷史文化街區的氛圍和園林建筑一步一景的意味,將博物館與建筑文化結合在一起。
王澍認為,現代博物館在強調功能性的同時,也要注重審美性,因為博物館建筑本身就是特殊意義上的“展品”。寧波博物館在設計伊始就將寧波地域文化特征、傳統建筑元素與現代建筑形式和工藝有機結合,使之造型簡約而靈動,外觀嚴謹而頗具創意,蘊涵了寧波從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發展軌跡。其平面呈簡潔的長方形集中式布置,但兩層以上,建筑突顯開裂狀,微微傾斜,演繹成抽象的山體,這種形體的變化使建筑整體成向南滑動的獨有態勢,宛如行進中之巨舟,耐人尋味。而在建筑內部,兩層以上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動平臺,從建筑整體窿起出五個單體,各具狀態,形神兼備,觀照整個空間,虛實相間,似又成傳統街區的格局與尺度;同時水域向北環繞建筑外圍,使建筑環境具有江南水鄉田園般詩情畫意。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山”、“水”與建筑之間的審美旨趣在獨具意境中獲得升華。
(三)中國傳統文化與建筑的結合
首先王澍的這篇“自然形態的敘事與幾何——寧波博物館創作筆記”確實讓我受益匪淺。先跟大家分享一下。 “王澍:自然形態的敘事與幾何——寧波博物館創作筆記
來源:時代建筑.3
XX年,因一起在巴黎開會,我有機會和天大建筑系的王其亨先生聊談。第一次聽王先生講課,記得是在20年前,他來南工建筑系講座,題目是明十三陵的風水研究。具體內容我記不清了,但有一張圖我記憶良深,那張圖在309教室用幻燈打出,應是出自宮廷檔案,風水形勢用密集而確定的位置標明,畫法是平面和立體的結合。他確認了我的一個認識,即中國的東西,無論是風水還是相關的山水繪畫之類,都不能籠而統之泛泛談論。風水圖的深邃在于其有著細密的法則與規定,并且是以某種特殊的方式被系統量化了的,但這種法則與量化,并不以失去面對自然事物的直觀判斷為代價。從感覺上說,由于我長年熟悉書法與山水繪畫,對那張圖的形式狀態并不覺得異常。
20年里。我再沒見過王其亨先生,但知道近年他一直致力于清宮“樣式雷”圖紙檔案的整理研究。對這件事,我自然抱持很大興趣,因為我不相信傳統中國的建筑學用一句“工匠營造”就可以一筆帶過,至少,明清蘇州工匠出名,就緣于他們既畫設計圖紙,也制模型,業主因此可以確切地表達意圖,而不被匠師隨便左右。
和先生相見,很是一見如故,就如昨日剛剛聊過,今日再敘。我就問他“樣式雷”的研究現狀,他說這批資料于清末飄散四處。重拾后編序全亂,要整理清楚,上萬件的圖紙恐怕還需十年,但他相信一定可以整理清楚,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傳統建筑的設計過程。我又提起“十三陵”風水,先生就意趣盎然,回憶當年如何在昌平山間爬山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