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中的語言運用教案
5.文化取向
受社會結構、傳統倫理及血緣、宗族社會因素的影響,中國社會的親屬稱謂系統遠比西方復雜。中國較習慣于非對等式(asymmetrical)的稱謂類型,而西方則偏愛于對等式(symmetrical)。中國文化心理強調人際關系和諧,強調人的社會性,強調社會、群體對個人的約束,不突出個人和個性,而強調群體的作用。這也是與封建社會的宗法關系相連的,它與西方以自我為中心,強調獨立的人格、個性,推崇個人的成就和榮譽形成鮮明的對比。正因為如此,中國人為了強調人際關系的親熱,常用親屬稱謂來稱呼非親屬的說話者,這種現象在西方則比較少見。
6.禮貌原則
漢語的親屬稱謂最能體現中國人的“卑己尊人”的禮貌原則,而西方之禮貌習慣則表現在句法結構的復雜和其他交際行為方面。漢語稱謂不僅有“長幼尊卑貴賤”之分,還要“內外有別”,不得混淆。根據禮貌原則,傳統稱謂不僅幼對長要講究尊,對別人敬,對自己要自謙,平輩之間也要互敬互愛,對幼還要親昵,還要以頌揚的詞語稱呼對方等等。如,兒女對父親通稱“爸爸”,表示尊敬時稱“親愛的爸爸”“俺爸”;向第三者表示謙遜時稱“家父”“舍君”;在父子關系不正常時,又稱“老頭子”“老不死”。另外,降格稱呼也是遵守貶己尊人準則。比如,新婚夫婦一旦有了孩子,在稱呼上就要降格,稱呼自己的父母往往用爺爺、奶奶,稱呼自己的兄弟姐妹用伯伯、舅舅、姑姑等,稱呼同事用叔叔、阿姨。一句話,降到孩子的角度去稱呼他人。
在西方社會,由于其文化取向、社會格局、人際關系與東方截然不同,對稱謂的使用和其意義的解釋自然相差懸殊,至少不像中國的稱謂語如此繁雜。具體地講,主要差異表現在稱呼時是直呼其名還是使用“頭銜+姓”的方式。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社會交往中的相互稱呼似乎正在經歷一場革命。不論地位和職位高低,人們越來越愿意直呼其名,甚至是家庭中子女對其父母也都愿直接用他們的名字。這顯然是一種試圖消除社會地位差異的強烈愿望的表示,或者意味著美國人際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趨于平等。這一點,對不同文化的人們,尤其是對講究禮貌或禮儀的中國人來講簡直不可思議。
綜上所述,漢語親屬稱謂系統和英語親屬稱謂系統幾乎是兩種極端的稱謂制度。前者是世界上最豐富、最復雜的親屬稱謂系統之一,而后者卻要簡單、籠統得多。兩者除分屬不同的稱謂制度外,在面稱呼語的使用、親屬稱謂的泛化方面也存在著很大差異。中國人喜歡用親屬稱謂稱呼親屬和非親屬,而西方人則喜歡以姓名相稱。前者多存在封建宗法成分,反映出儒教傳統文化的特質和魅力,而后者則存在許多人文成分,其本質在于對人的尊重和對人的獨立性與自由的尊重。因此,很難說哪一種更好。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社版)》XX年第2期)
三、稱謂詞使用的混亂(吉常宏)
80年代以來,漢語稱謂詞的使用相當混亂,報章雜志和一些出版物,都有不少錯用稱謂詞的事例發生,尤其是一些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幾乎無一種無錯誤。不妨看一看實際用例。
(1)那漢子又呵呵笑道:“小姐能否告知家父何人?貴鄉何處?”(《傳奇文學選刊》1986年第5期)
(2)“晚生河北深州人氏,在尊師郭云深膝下學形意拳。”(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