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中的語言運用教案
除此之外,為了向收信人介紹、推薦某個人,或是請求收信人辦某事而需寫一封介紹信或便條時,有一種比較固定的結束語,這就是“請予(關照、接洽、聯系……)為感(為荷)”!盀楦小钡囊馑际恰拔曳浅8兄x”,而“為荷”則是說“我承受您的恩惠”。
與此有關的是信封的寫法。比較常見的錯誤寫法有兩種(這里所說的錯誤都只是就禮貌方面而言):一種是對收信人不夠禮貌,信封上直書收信人的姓名而不加任何稱呼,如“王建軍收”或“張蘭英啟”。造成這一錯誤寫法的原因是寫信人不了解信封上的稱呼主要是寫給送信人看的,不能從寫信人和收信人的關系出發來直呼其名。另一種錯誤是寫成“父收”或“姐啟”。造成錯誤的原因和上面講的一樣,但結果是對送信人不夠禮貌,因為他不能稱收信人為父親或姐姐。如果是請別人順便給自己的親友、熟人帶信,信封的寫法又是另一種格式。除了收信人姓名后的稱呼和平常書信同樣寫法以外,應該在收信人地址的上一行寫上“請帶交”或“煩請帶交”或“敬請帶交”。這三個詞組一個比一個更為客氣、恭敬,選擇哪一個要看寫信人和帶信人的關系。如果帶信人和寫信人并不熟悉,或者帶信人是寫信人的長輩、上級,那就應該選擇后兩種詞語。如果收信人同時又是帶信人的長輩、上級,那么,就應該寫成“請呈”“煩請呈”或“敬請呈”。這些詞組中的“請”“煩請”“敬請”是寫信人針對帶信人的;而其中的“交”或“呈”則是寫信人、帶信人共同針對收信人的,不可混淆弄錯。請人直接帶交的信在信封上一般可以不寫寄信人的地址,而寫上寫信人的姓(或姓名),后面再加上“托”或“敬托”。顯而易見,這是寫信人針對帶信人的詞語,可以根據兩人關系選擇二者之一。根據漢族的傳統禮節,托人帶信時,信封不應封口,這是對帶信人表示信任的表現。而帶信人除非有寫信人的主動要求,也不應該閱讀別人托帶的信。不過,近年來,這種禮節要求已不那么嚴格,把信封好后再請人捎帶,一般也不致使帶信人不快。
(三)告別詞語
告別詞語與結束語不同,它不是表明一次交談的結果,而是表明一次交際過程的結束,往往有較固定的格式。它多用于一次聚會或訪問的結束。也可說是一種特殊的結束語。告別詞語和招呼詞語一樣富有民族性和地方色彩。比如,西方社會普遍流行比較正式的“good dye”“see you again(都是再見的意思)和比較隨便的“bye bye”,而我國常用的告別語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一次拜訪結束時主、客雙方所用的詞語。按照我國的習慣,主人應起身送客。如果主客之間是權勢關系,主人又是權勢較低的一方,送客應送遠一點,至少要送出大門。如果主人是權勢較高的一方或主客間是一致關系,主人也應起身相送,送的距離可短一點。主人常以“慢走”“請慢走”“有空請來玩”之類的話告別,客人則回以“別送了”“請留步”為告別語。如果主客雙方關系比較密切,主人還可能請客人代為問候他的家人。
第二種是比較熟悉的親友在路上或其他公共場所相遇,交談后分開時,雙方都可能以“有空了上我那兒去!”“代問你家里人好!”作為告別語。
第三種是簡短的“再見”,它多用于關系不太密切或是初識的人之間,也可附加在上兩類告別語之后,這是一種最新式的告別語。近年來也有不少青年以更簡短的“bye bye”作為告別語,它顯然是西方文化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它常常只用于平輩的同地位的人當中,除了幼兒之外,很少有人用它向長輩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