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武大蘭天風談反駁
最后是要有良好的基本素質。語言的流暢程度,事例的精心選取,臨場的組織調度,反駁其實是非常能考驗人的。還是以李小宇的這篇反駁稿為例,其實他選取的事例都有點缺失性比較的意味,但是在他的氣勢和語言的助推之下,讓人幾乎沒有仔細思考的余地,甚至都不想要責難他會不會有什么錯誤。
如今隨著理論技術的不斷完善,起承轉合按部就班的色彩越來越濃,雙方各自闡明己方的立論之后,基本上也就能夠估計到對方反駁的底牌,剩下的全都是言辭和操作的工夫。接下來我們看到的這場戰報,是由法院和信管這兩支頂級強隊來共同演繹的,雙方在將操作和技巧發揮至頂峰的情況下,最終由辯手個人的素質決定出比賽的勝負,而本場比賽的顛峰對決和最大亮點處,正是在反駁環節的對撞中體現出來的。
時間:xx年
對陣:法院vs信管
題目:理念是合作的基礎/利益是合作的基礎
這場比賽是在當年金秋八強戰的平臺上進行的,也被喻為是最終冠軍戰的提前上演。上篇文章中我提到過,在十六強對陣文院的比賽中,法院的四辯做總結陳詞的時候,連本方的觀眾都忍不住要噓他。事實上,法院在當年的人員配置和訓練方面,始終不能解決四辯的弱項問題。前兩場比賽法院使用過兩個03級的四辯,都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這場對陣信管的生死戰中,法院請回一位02級的前輩來押陣,但是這位師兄原先在校隊打的是二辯的位置,也不是一位原汁原味的四辯出身。信管方面,一辯的名字我不太清楚,實力上則是當年唯一能與肖涵相抗衡的一辯,二辯位置上是王凌師姐,據說死在她手下的亡靈不計其數,曾誠師姐是少有的幾個能夠勝過她的人物。三四辯位置上是李小宇和劉宇凡,現役的辯手誰要是沒聽說過這兩個名字的,肯定是偽裝成打辯論的門外漢。總之雙方的陣容是要多強就有多強,用死磕來形容真是一點都不過分,比賽是在數院的中央教室進行的,能坐300人的地方擠進來至少500人,連傳說中的傳說余磊師兄都到場觀戰,共同來見證這一次武漢大學辯論史上的空前盛事。
從操作特點和優勢來說,法院和信管都比較重實證分析,擅長在現實層面上作戰。回歸到這個辯題本身來看,法院無疑是有點吃虧的,他們的立場比較偏向于價值層面,這就意味著他們要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中展開作戰。而信管不但能夠舒服地在現實層面上操作,而且還可以通過“公利”之類的說法,把對方的理念轉化成本方的利益。我想法院肯定是有點郁悶的,上一場比賽中雖然他們擁有現實層面的優勢,結果卻被擁有價值層面這個更高理論層面的文院打得狼狽不堪,本輪比賽面對在現實層面上擁有頂級操作的信管,偏偏他們又抽到這么一個很不習慣的價值層面立場。比賽伊始,雙方直接就在立論中亮明底牌,擺明是不想在理論層面上過多糾纏,要在后面的操作近戰中再決勝負,立論環節兩方不分高下,隨后進入本場比賽最為神妙的反駁環節。
就像剛才我所提到的,信管在反駁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把理念用“公利”等高尚的利益來代替。這個環節是王凌學姐制作的,言辭和事例的精妙毋庸贅言,最難得的就是這篇反駁的針對性和結構,幾乎是百分之百地與法院的立論對接,可以說真正是做到步步緊追步步克制,現場感非常明顯非常真實。當時我的感覺是,如果法院的狀態還是與上一輪相當,信管在這個回合就能讓比賽提前結束。
然而有句話說得好,“永遠不要低估一顆冠軍的心”,同樣是在二辯位上,同樣是隊長的身份,曾誠學姐向所有人成功證明,她才是最強的反駁者。戰斗的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再反駁這個環節,針對的是對方的反駁,不但要能夠進行反擊,還要能與本方的立論結合起來,使整個的理論體系更加深入人心。曾誠學姐正是從王凌學姐的反駁出發,首先就把“公利”的說法又轉化回到“理念”上面,這個主要就是語言包裝上的工夫,比如既可以說是為人民謀福利,也可以說是高尚的共產主義信念,關鍵就是看誰說的好聽。而曾誠學姐頗有些后發制人的意味,靜待信管打出全部的底牌之后,再將敵軍全面包圍徹底剿滅,在這個關鍵點被攻克之后,后面兩個反駁點無非就是趁勝追擊的事情。具體怎么精彩我也不太好描述,可以通過這個環節的分數對比來體現:滿分是70分,王凌學姐獲得57分,而曾誠學姐則拿到69分,距離滿分也就1分而已。這個成績在金秋中,恐怕再沒有第二人能夠做到,信管看似完美無暇的作戰體系,被這篇反駁稿給擊得粉碎,并且從此陷入被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