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小學德育論文范文
老師畫賀卡,請學生讀賀卡上關于“母親節”和“父親節”的簡介。
師: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無以回報,惟有一生心存感激。老師希望,你們能用自己的小小舉動,每天都讓爸爸媽媽感到開心,感到欣慰,感到驕傲,讓她們覺得天天都是母親節,天天都是父親節,大家說好嗎?
師: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好好想想,在腦海里放一次電影:從今天開始,你回家以后會怎么做?想象一下,父母會有怎樣的心情?想好了,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交流交流。接下來的時間,老師都想把它留給你們……
(繼續播放《感謝你》音樂,學生都沉浸在想象中,不時露出微笑)
思考:思品教學內容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發展變化的聯系。因此,教師的教學方案不應該是靜態的、不變的,要重視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這樣才能夠增強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增強學生對課程的親近感。在本教學片段中教師敏銳地發現了調查表所體現的兩極分化現象,當學生激動得說不出話來,老師便巧妙安排了“心里說”的環節。教師確實要有一雙慧眼,對于學生反饋的信息,要善于及時進行精辟恰當的處理并及時抓住了這一生成性資源,以此為切入口進行引導,會收到雙倍的效果。
1、要把金針度與人——價值引導作為“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一門課程,品德教學更要注重正確的價值引導,幫助兒童健康、安全地成長。有些教學上的把握不當,也許反而會直接或間接地在現實中造成負面影響。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是一個孩子向你說了心里話,你的教育工作就有了很大的成績,但是以后的情況如何,在極大的程度上取決于他怎么看待和感受你對他心靈所做的合乎人性的觸動。真正的對話不僅需要彼此的真誠,更需要一種“合乎人性的觸動”。當教師觀察到部分孩子存在對父母愛孩子認識偏差時,對學生的不同表現進行思考與分析。不是片面地去否定學生,也沒有直接把道理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并進行了學生喜愛的形式“正反辯論賽”,在此基礎上加以巧妙點撥,幫助他們在不斷的價值沖突中學會自主選擇。如正方:“那些事情我們現在做不好,所以爸爸媽媽要多幫我們做一點,長大以后自然就會做了。”反方:“我不那么認為。以前,我也是什么事都讓媽媽幫我做。直到有一次.爸爸媽媽有事不能按時回家,結果我餓得眼睛都花了。媽媽很心疼,她開始教我下面條、用微波爐做簡單的飯菜。現在.我能自己照顧自己了,媽媽外出也放心了。”通過一場生動活潑的辯論,觀點越辯越明,思考逐漸深入,‘疼愛”與“溺愛”的不同在此有了鮮明的答案。
2、此時無聲勝有聲——恰當留白教材的呈現與教案的設計都是靜態的結構,面課堂卻是一個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著偶然的、隨機的因素,難以完全按照教材的預設和教師的預設去進行。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是教人化平凡,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深處。”教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而不是自己設計的教案。教師深情的小結“是的,父母的愛無所不在,無處不在,比山還高,比水還深,實在無法計算。”接著又趁熱“課件演示,師生共同朗誦一首小詩《父母的愛》:父母的愛是一頓可口的飯菜,父母的愛是一聲重復的話語,父母的愛是一段靜靜的等候……”愛在學生們的心中堆積,當《感謝你》的音樂緩緩響起時,它似乎打開了學生們的心扉,讓人不由響起了自己的父母,陷入了深深的思緒……學生激動得說不出話來,課堂戛然而止,留給我們深深的震撼,久久地思索,學生回味著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老師沒有打破這個“僵局”,便巧妙安排了“心里說”的環節。“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一處理既避免了沉默的尷尬,又將學生情感的波瀾推向了高潮。或許我們有時該注意情當留白,畢竟“言有盡而意無窮”,有時“可意會而不可言傳”。3、心中悟出始知深——倡導自主體驗是《品德與生活》教學的一個基本環節,也是維系認知和行為的重要中介。沒有體驗,德育過程就不完整,只有通過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學生才能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在這堂課前我還布置請學生回家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可以給爸爸倒一次洗腳水,幫媽媽吹干頭發,做做簡單的家務等等實踐活動,目的是讓孩子通過親身實踐去體悟父母”的辛勞,從而引發其心靈的震動。另外,加強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課堂這個大舞臺上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道德行為,在同伴的贊賞或評價過程中,在心靈上有所觸,在情感上有所感染。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匯報“愛的行動”,學生爭先恐后。如有學生說:“昨天,我一回到家就幫媽媽拖起地來。媽媽對我的舉動很吃驚,吃晚飯時,盡往我碗里夾菜。我只做了一點點小事,媽媽就這么心滿意足,可媽媽每天做那么多事,我卻還常常對她發脾氣,我以后再也不這樣做了。”有學生說:“我給爸爸洗了一回腳(笑聲)。開始時,爸爸說什么也不肯讓我洗,后來拗不過我,只好乖乖地聽我的了。我發現爸爸的腳跟上、腳趾間有很硬很硬的繭,腳背上的青筋一根根地暴露著。我想,爸爸真是太辛苦了,為了這個家,到處奔波。”品德課教學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就要融人學生的生活實際,在體驗和感悟中提升品德。與其這是一堂品德教育課,不如把它看成是一次師生對話,一次真情告白,一次生活訪談。任何成功的教育都離不開一個“情”字,沒有感情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