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孝道文化的養老保障功能淺論
1、傳統孝道文化具有養老的教化功能。
幾千年來,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凡是尊老敬老和孝敬父母的,都受到社會的贊揚,凡是不尊老敬老和不孝敬父母、甚至虐待老人的,都為世人所不齒。孔子說:“百善孝為先。”尊老敬老是為人的美德,子女孝敬父母,是理所當然的事。古往今來,事親至孝的感人事跡很多。孝道文化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父母通過基本孝義的教育與自己對上一輩的行孝行為教育,通過這種耳提面命、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不斷地教化子女,使之建立起正確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培養其適應社會各種規章制度、風俗習慣的行為規范。
2、傳統孝道文化具有養老的導向功能。
孝道文化強調家庭中子女對父母的贍養職責與義務。在吃的方面,《禮記·王制》規定csl,從父母50歲開始就要為他們特別準備精糧不,能再和自己一起吃粗糧;到了60歲每餐飯就要準備肉食;到了70歲,還要有精美的副食品佐餐;到了80歲還要經常給他們吃珍貴難得的食物,以補充營養;父母90歲的時候就要隨時隨地給老人提供食物和飲品。在穿的方面,《禮記》說,70歲以上的老人就要穿帛裘衣服。80歲以上的老人就是穿帛裘衣服也不暖和了,完全要靠做子女的問寒問暖和細心體貼。因為老人已老,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外。所以《禮記·王制》還規定子女必須從老人60歲開始為老人準備葬具。“六十歲制,七十時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年齡越大,老人的精力和體力越來越衰微,這種將不同年齡階段的老年人分別給予不同權力和不同照顧的禮儀和方式是對老年人的一種體恤。朝廷還規定的子女的養老原則是“君了譽老不徒行,庶人著老不徒食”。在中國古代社會,只有尊者才能乘坐馬車。皇帝出行乘坐馬車稱為“龍輩”。對士大夫階層來說,60歲以上的老人每餐吃肉已不成問題。他們有更高的要求,出必乘車成為他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對一般的平民家庭來說,60歲以上的老年人能否吃上肉還是個間題,所以國家規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必須保證每餐都有肉食。
3、傳統孝道文化具有養老的凝聚功能。
在古代,養老行孝的道德的準則被看作是一種家庭道德,是維系家庭關系的基本準則。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為基礎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政務包括五倫十義、家產、家風、家法等內容,這些內容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成為中華大文化中的子文化。孝道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因為文化可以使一個社會群體中的人們,在同一文化類型或模式中得到教化,從而產生相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習慣,并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產生巨大的認同抗異力量。尤其在家庭,作為社會的初級群體,群體內的成員具有不可替代性,作為其基本成員的父母與子女本身就存在著十分緊密的依賴關系和歸屬感,通過養老孝行的雙向互動以及情感交流,使家庭產生巨大的聚合向心力,凝聚所有的家庭成員共建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
4、傳統孝道文化具有養老的調控功能。
在中國古代社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體現最基本的人倫關系。在家庭里,在孝與養的關系上,子女與父母的關系是最早存在的,也是最根本的。傳統孝道文化的養老保障功能一切其他關系均是從這一關系中派生的。因此,孝必須首先敬愛父母,孝道所體現的是子女對父母、祖父母敬養之義務。這一義務的價值在于肯定生命與重視生命及其來源。生我者,父母也。父母之結合即夫妻之結合。夫妻之關系有再造生命的意義,同時也有使父母生命延續的意義。夫婦之關系可啟后,父子之關系在承前。承前啟后,血緣相聯。這便是生命“縱”的意義。親兄弟關系,可謂是生命“橫”的意義。對兄弟關系的重視,乃是對生命來源擴展的尊重。蓋兄弟之的生命,均從父母的生命而來。我們敬愛父母的生命,亦應敬愛父母生命所創造的生命。所以,孟子感慨曰:“堯舜之道,孝梯而己矣。在家庭中,所有的成員為了共同的生存和發展,會要求其成員在養老上必須遵守一定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形成一定的家庭養老規范,使家庭成員在養老上明是非,辨善惡,趨向共同的價值觀,以保證家庭得以在社會秩序中良好地運行發展。孔子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另一方面,他又要求“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可見,孔子是從敬、樂、憂、哀、嚴等的角度上規范了子女孝養父母的行為,認為子女對父母的孝養應該符合禮的要求。同時,這種符合是償還性義務,而應該是從內心深處對父母進行孝養和敬愛。但是人都是有個性的,家庭也是一個矛盾的對立統一體,父母與子女作為兩代人,代溝是不可避免的。通過家庭孝道的倡導,發展家庭和諧的親密人際關系,就能很好地調解家庭養老的矛盾,使家庭成員在養老問題上的矛盾關系得到調節。孝文化不僅能夠通過孝養父母使家庭中的所有成員都享受到有物質保障的生活,更可以通過孝敬,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緣關系基礎上,建立起互愛互助、溫暖愉快的親情關系。和諧、安寧的家庭生活是一個人生活幸福的極為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