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周口市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考分析
臨近畢業了,大家的論文寫好了嗎,下文是周口市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考分析,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一、周口市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市場建設基本概況
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主要包括縣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室)等。近年來,我市經濟快速發展,財政實力增強,為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現全市共有10個文化館、9個圖書館、166個鄉級文化站、387個村文化大院,三級文化網絡初具規模。部分文化站還添置了文化活動用品及體育健身器材,開辦了圖書室、電影院、文化茶園、文化娛樂室、乒乓球室等文體活動場所,吸引了大批農民前來學習、娛樂,成為村民文化娛樂中心、思想教育中心和科技知識培訓中心。
以上情況顯示,我市縣、鄉、村三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且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客觀的講,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市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與標準要求和實際需求尚有較大差距。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各級人大組織和人大代表的指導支持下,經過文化部門和廣大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全市農村文化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有些活動在全省都具有一定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xx年我市舉辦各類農民群眾參與性文化活動達9000多場次;農村圖書借閱年接待讀者150萬人次;農村自辦電影隊283個,年放映突破13787場,觀眾14萬人次;農村業余文化團體年演出近萬場,觀眾近200萬人次;全市11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送戲下鄉近3千場次,受益觀眾100多萬人次。一些鄉鎮還成立了自己的演出團隊,每逢節假日便自發組織到鄉村巡回演出。這些活動的開展,極大的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農民群眾的一致好評。
農民自辦文化的迅速發展也是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個突出特點。目前,全市共有農民自辦圖書室88個,藏書量120多萬冊;自辦文化大院387個,從業人員600多人;自辦戲劇、曲藝、雜技、武術等不同民間藝術形式的表演團體680多個,年創收入達4000萬元;自辦的歌舞廳、電子游戲廳、網吧等777個,從業人員3000多人。農民自辦文化不僅彌補了國辦文化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方面。
隨著文化帶動作用的增強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農民利用本地文化資源,經營文化產業的意識加強。部分鄉鎮黨委、政府以文化站、文化大院(室)為依托,常年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科技咨詢等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據不完全統計,xx年我市依托鄉、村文化場所舉辦各類農民培訓班達上千場次,使這些文化設施的作用得到綜合發揮,增強了文化設施的吸引力。
二、周口市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市場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
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著總量不足、設施陳舊、功能不全、標準較低等問題,還不能適應基層文化工作的發展和農民群眾的需求10個縣市文化館有3個縣屬于d級危房,3個縣樓頂漏雨,存在安全隱患,10個縣級圖書館,3家是危房,有一個館僅有40平方米;全市166個鄉鎮文化站,能正常開展活動的只有40個,其余的或是有站無址,或是“一個人,一間房,一張桌子,一張床”的“四一”文化站,無法發揮作用。全市部分村文化室、文化大院,因設施老化缺乏活動吸引力,已改作計劃生育康檢室、宣教室,很多農村文化活動陣地和基礎設施存在著被擠占、退化、萎縮的問題,已難以發揮文化陣地的作用。
(二)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農村文化事業本來就是以社會效益為目的,體現公益性的,要求各級政府在充分認識的同時保證事業發展的投入,但我們的不少基層干部往往認為文化是軟任務,而且沒有經濟收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大部分鄉鎮文化站的辦公經費、業務經費都沒有列入財政預算,不少鄉鎮文化站多年來業務經費都是零開支。
(三)隊伍建設缺乏活力
由于鄉鎮文化干部待遇低和機制問題,很難吸引優秀專業人才。文化站從業人員大多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以前沒有從事過文化工作,缺乏文化工作經驗,難以完全勝任農村文化工作。有不少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被鄉鎮黨委政府抽調去忙于其它工作,無暇顧及本職業務,使得文化站工作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一部分是新進的人員,有些是通過種種關系安置的,有些是大中專畢業生或復員退伍軍人,他們中不少人受環境影響,缺乏創新精神,大多只求就業,不求創業。一部分有成就的書法、圖書管理、文藝創作、繪畫、文博人員年歲已高,大多已離開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