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公共危機中政府形象面臨的挑戰及救濟途徑
政府具有良好的形象,其公務員也會注重自己的形象,為了維護政府形象更加努力工作,尊 重公眾,平等待人,善于愛護和保護人民的利益,甚至不惜犧牲個人利益。這不僅能提高政 府工作的效率,而且在公眾心目中也會留下更加完美的印象。這樣在公共危機情況下,公眾 就會廣泛參與危機的處理,主動捐款捐物,緩解社會對政府的壓力,這也是特殊情況下政府 提升其凝聚力的體現。
第四,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整個社會道德水準的提高。“沒有任何一種組織形象會像不良 的政府機關形象那樣大面積地嚴重污染社會。因為政府機關負責公共事業管理,處于廣大群 眾的視野之中。”[4]在危機情境中,社會原有的正常秩序都處于失控狀態之下,如 果政 府形象不佳,則會加快社會道德的滑坡,造成社會秩序的進一步失控。例如在sars爆發初期, 由 于政府沒有及時公布信息,樹立透明政府形象,謠言、小道消息滿天飛,立即引起了社會更大 的恐慌和不安,甚至出現盲目的搶購行為。再如—xx年度“華南虎照片事件”,對陜 西省政府、林業廳、鎮坪縣政府的形象都造成了嚴重影響,這一事件教訓極其深刻。所以, 公務員在其整個職業生涯中都參與了“道德過程”。這些道德過程是包括例行的道德工作和 計劃的“道德工程”。道德工作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做正確的事,諸如說實話、公平對待他人 。只有建立在高尚品德基礎上的才華、才干,才能造福于人民,也才能受 到公眾的崇尚和尊敬,吸引公眾,從而在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樣在公共危機 出現時,就會對整個社會的混亂起到一定的扭轉作用。
三、公共危機對政府形象建設的挑戰
1. 社會公眾期待政府形象的理想性由于政府在防范并化解社會危機方面處在關鍵地位,發揮主導作用,公共危機發生時,社會 公眾對政府的期待是理想的。公眾所期待的政府形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誠信形象。政府是社會最具公信力的組織,它對社會誠信系統建設具有根本的引導與 示范作用。樹立誠信的政府形象,首先要使政務公開,才能使政府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才能 使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務過程中保持中立和公正,維護公平競爭的秩序,并以此來營造一種“ 守信為榮,失信為恥,無信為憂”的社會環境。
(2) 服務形象。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隨著國際競爭日益激烈,改革政府管理 方式,構建服務型政府已成為實現行政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服務型政府借助市場、社會的力 量管理國家,既節省了政府開支,又使政府真正實現由“劃槳人”向“掌舵人”的轉變,實 現從部門利益向公共利益的轉變。謀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同時 ,要徹底根除官本位思想,樹立以民為本的意識,淡化為官思想,強化職業意識,做人民公 仆。
(3) 責任形象。政府將老百姓的利益置于最重要的位置,真正從公共利益出發,善于傾聽 民眾的呼聲,了解百姓的疾苦,及時解決公眾的實際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對政府的信 任感,增強政府的責任心,從而有效推進政府工作,真正樹立起“創新、務實、廉潔、高效 ”的新形象。
2. 危機處理結果的不確定性危機既可能是衰亡的開始,也可能是走向新階段興盛的契機。獲得哪種結果,既取決于危機 環境的壓力狀況,更取決于危機管理主體的狀況和能力,后者起著決定性作用。
任何組織在經歷危機狀態的過程中,都可能面臨著三種截然不同的結局(政府作為一種代表 公共利益、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特殊公共組織,也不例外):一是組織無法承受危機 的沉重打擊,組織在危機中全面崩潰,不復存在;二是組織在危機中雖然存活下來,但是由 于沒有及時采取適當、有效的危機處理對策,尤其是沒有及時想辦法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在危機后,組織形象嚴重受損,極度損壞了它在社會中原有的威信和地位;三是在危機中 ,組織不僅經受了危機帶來的各種壓力,而且由于它采取了積極、有效的危機管理措施和危 機問題解決對策,使組織進一步鞏固了社會地位和競爭優勢,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也大 幅度提升。
我國當前政府形象總體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應以處理公共危機為契機,推進政府 形象建設,完善原有的政府形象,塑造更加良好的政府形象。